流通市值:65.98亿 | 总市值:65.98亿 | ||
流通股本:5.09亿 | 总股本:5.09亿 |
发布时间 | 研究机构 | 分析师 | 评级内容 | 报告标题 | ||
本期评级 | 评级变动 | |||||
2024-04-29 | 华鑫证券 | 黎江涛,潘子扬 | 增持 | 首次 | 公司事件点评报告:一季度盈利承压,有望逐步回升 | 查看详情 |
振华新材(688707) 事件 振华新材发布公告: 1)发布2023年报:实现营收68.76亿元/yoy-50.66%,实现归母净利润1.03亿元/yoy-91.9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98亿元/yoy-92.17%; 2)发布2024年一季报:实现营收6.36亿元/yoy-68.28%,实现归母净利润-1.37亿元,同比转亏,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38亿元,同比转亏。 投资要点 一季度盈利承压,有望逐步回升 公司2023年实现营收68.76亿元/yoy-50.66%,实现归母净利润1.03亿元/yoy-91.93%。公司营收同比下滑,一方面受下游需求增速放缓影响,公司产品销量有所下滑,2023年公司三元正极材料销量约3.2万吨/yoy-28.5%;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及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公司产品售价大幅下降。利润端,公司归母净利润下滑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导致的加工费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低开工率导致规模效应无法释放,此外,原材料价格下跌导致公司全年计提超1亿元资产减值损失,对公司盈利造成较大影响。 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6.36亿元/yoy-68.28%,实现归母净利润-1.37亿元,同比转亏,主要由于公司产能利用率较低,盈利能力受损,此外公司计提约0.62亿元资产减值损失,盈利进一步承压。展望全年,随行业淡旺季切换,叠加公司钠电池等新技术逐步放量,公司产能利用率有望逐步提升,同时原材料价格已趋于稳定,减值影响趋弱,公司盈利有望逐步回升。 积极投入新技术研发,有望带动公司出货增长 公司持续专注正极材料先进技术研发,2009年在全行业较早推出第一代一次颗粒NCM523产品,并于2018年先后推出中高镍低钴及高镍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对国内动力电池行业技术路线产生一定贡献。目前公司5系单晶产品持续稳定输出,中高镍6系单晶产品占收入比重持续上升,高镍8系单晶产品持续稳定放量。此外,公司持续致力于新技术研发,钠电池正极材料攻克材料循环内阻增长较快的问题,能量密度行业领先,已与国内头部电芯客户达成合作,实现百吨级出货;磷酸锰铁锂产品继承磷酸铁锂稳定性的同时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并改善了低温性能和倍率性能,目前处于客户测评阶段;富锂锰基产品具备低成本高容量特点,已实现第一代产品量产并成功送样下游头部客户;固态/半固态电池正在配合客户开发正极材料及氧化物/多硫化物等固态电解质。综合而言,公司保持高研发投入,单晶三元技术行业领先,钠电池、磷酸锰铁锂、富锂锰基、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及固态电解质进展顺利,有望逐步贡献收入弹性。 与大客户深度绑定,产能布局成型 公司采取大客户战略,集中有限的资源维系头部大客户,已与宁德时代、孚能科技、ATL、多氟多、天津力神、珠海冠宇、微宏动力等国内电池头部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产能方面,公司现有义龙及沙文两个主要生产基地,合计产能约6.6万吨,此外,公司2022年定增募投项目义龙三期预计将于2025年投产,其中钠电池产能有望于2024年投产,公司目前产能布局已成型,足以支撑未来出货增长,因此公司控制资本开支,审慎推进新增产能投产节奏,强化风险控制,2023年公司资本开支约2.6亿元/yoy-69%。 盈利预测 预计2024/2025/202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7/2.2/3.3亿元,EPS为0.13/0.44/0.65元,对应PE分别为99/30/21倍。基于公司盈利有望触底回升,钠电池、固态电池等新技术有望逐步贡献收入弹性,我们看好公司中长期向上的发展机会,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竞争加剧风险;产品价格大幅波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技术推进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募投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 | ||||||
2024-04-21 | 东吴证券 | 曾朵红,阮巧燕,胡锦芸 | 增持 | 调低 | 2023年年报及2024年一季报点评:Q1业绩低于预期,后续新品拓展有望恢复 | 查看详情 |
振华新材(688707) 投资要点 2023年归母净利1.03亿元,符合市场预期,2024Q1归母净利-1.37亿元,低于市场预期。2023年公司营收68.76亿元,同比降低50.66%;归母净利润1.03亿元,同比降低91.93%;此前预告归母净利0.9-1.1亿,位于预告中值,符合市场预期。2023年Q4公司实现营收15.95亿元,同比降低60.44%,环比降低21.16%;归母净利润0.65亿元,同比降低75.54%,环比降低11.31%,低于市场预期。2024年Q1公司实现营收6.36亿元,同比降低68.28%,环比降低60.1%;归母净利润-1.37亿元,同比降低293.59%,环比降低310.12%,低于市场预期。 24Q1出货环减50%左右,24年出货预计增长30-40%。出货端来看,23年三元正极产量3.3万吨,同减25%,销量3.2万吨,同减28%,库存3412吨,同增47%,其中我们预计Q4出货1万吨左右,环比持平;我们预计24Q1出货0.5万吨左右,环减50%左右,目前6系单晶产品占比呈增长趋势,我们预计下半年6系新产品放量,24全年出货有望实现30-40%增长。此外,钠电正极获得装车应用,23年已实现百吨级出货,我们预计24年大批量出货;高容量富锂锰基实现第一代产品量产,已成功送样下游头部客户。 24Q1因产能利用率下降导致亏损,后续盈利有望恢复。盈利端来看,23全年三元正极单吨扣非利润近0.3万元,同比下降90%左右,其中23Q4单吨扣非利润近0.5万元,环比下降30%以上,主要系原材料锂镍价格下跌、产能利用率下降所致;我们测算24Q1单吨扣非亏损3.5万元左右,若加回存货减值,单吨扣非亏损2万元左右,主要系产能利用率和加工费进一步下降,我们预计Q2起排产恢复,随着新产品放量,24全年单吨扣非利润有望实现0.2-0.3万元左右。 Q1末存货较年初减少,资本开支持续低位。Q1末公司存货13亿元,较年初减少30%;24Q1计提资产减值损失0.6亿元,环增217%。24Q1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13亿元,同减69%,环减192%,主要系Q1应收款项融资12.5亿元,较年初增8亿元,应付账款及票据较年初减少10亿元;资本开支为0.52亿元,同减53%,环增26%。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产能利用率及加工费下降,我们下调公司2024-2025年盈利预测,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0.7/2.5/3.6亿元(原预期24-25年为2.7/3.6亿元),同比-36%/+274%/+45%,对应PE为101x/27x/19x,由于公司24年业绩下调明显,下调至“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电动车销量不及预期,新产品进展不及预期。 | ||||||
2024-01-29 | 东吴证券 | 曾朵红,阮巧燕,岳斯瑶,胡锦芸 | 买入 | 维持 | 2023年业绩预告点评:Q4业绩符合预期,24年利润有望维持 | 查看详情 |
振华新材(688707)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3年业绩预告,23年归母净利0.9-1.1亿元,同减91-93%;扣非净利0.85-1.05亿元,同减92-93%,其中Q4归母净利0.52-0.72亿元,同减73-80%,环减1-29%;扣非净利0.44-0.64亿元,同减75-83%,环减16-42%,符合市场预期。 23Q4出货环增8%左右,24年出货预计增长40%。出货端来看,我们预计公司23年三元正极出货3.4万吨左右,同比下降20%+,其中Q4出货预计1.1万吨左右,环比提升8%左右,6系和8系销量增加明显。随着下游需求恢复,我们预计公司24年出货有望达4.5万吨,实现40%增长。此外,钠电正极已实现车端应用,24年预计大批量出货;高容量富锂锰基实现第一代产品量产,已成功送样下游头部客户。 23Q4单吨扣非利润0.5万元/吨,24年有望维持。盈利端来看,我们测算23Q4单吨扣非利润约0.5万元,环比下降30%+,主要系原材料锂镍价格下跌、产能利用率下降所致;我们预计23全年单吨扣非利润近0.3万元,同比下降90%左右。我们预计24年原料价格波动影响减小,高镍占比进一步增加,单吨扣非利润有望维持0.5-0.6万元左右。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原材料跌价,我们下调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1.0/2.7/3.6亿元(原预期为1.4/5.3/7.0亿元),同比-92%/+161%/+32%,对应PE为80x/31x/23x,考虑钠离子电池放量在即,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电动车销量不及预期,钠离子电池进展不及预期。 | ||||||
2023-10-16 | 东吴证券 | 曾朵红,阮巧燕,胡锦芸 | 买入 | 维持 | 2023年三季报点评:Q3业绩略超市场预期,单吨利润明显恢复 | 查看详情 |
振华新材(688707) 投资要点 2023年Q3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0.73亿元,环比下降168.95%,略超市场预期。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52.81亿元,同比下降46.68%;归母净利润0.38亿元,同比下降96.26%;扣非净利润0.41亿元,同比下降95.86%。2023年Q3公司实现营收20.23亿元,同比下降54.68%,环比增长61.57%;归母净利润0.73亿元,同比下降78.42%,环比下降168.95%,扣非归母净利润0.76亿元,同比下降77.17%,环比下降171.45%。盈利能力方面,23Q3毛利率为9.45%,同比下降1.52pct,环比增长15.12pct;归母净利率3.63%,同比下降3.99pct,环比增长12.13pct。 2023年Q3出货环比增长超60%,产能利用率已逐步恢复正常。出货端来看,前三季度出货超2.2万吨,同比减少35%左右,其中23Q3出货近1万吨,环比Q2增加超60%,主要系随着下游需求的增加,公司产销量回升,产能利用率已逐步恢复正常,9月达到7成左右,10月排产进一步提升,我们预计Q4出货超1.1万吨,全年出货预计达到3.5万吨左右,同比减少20%左右。 2023年Q3毛利率转正,单吨利润恢复正常水平。盈利端来看,23Q3单吨净利0.7万元左右,环比扭亏为盈,盈利能力改善明显,主要系产能利用率恢复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存货减值影响减小,公司Q3含税均价23万元/吨左右,环比持平左右,毛利率9.5%,环比增长15pct,对应单吨毛利1.9万元左右,我们预计Q4单吨盈利有望进一步恢复,全年单吨利润达0.3-0.4万元/吨。 Q3费用率环比下降,存货水平明显下降。2023年Q3期间费用0.5亿元,同比下降46%,环比下降19%,费用率2.7%,同环比+0.4/-2.6pct,管理费用率环比下降0.8pct,财务费用率环比下降1.1pct;Q3末存货15.2亿元,较年初下降17%,较Q2末下降16%;Q3经营性净现金流0.5亿元,环比下降95%。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维持公司23-25年归母净利润1.4/5.3/7.0亿元的预测,同比-89%/+281%/+33%,对应PE为76x/20x/15x,考虑钠离子电池放量在即,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电动车销量不及预期,钠离子电池进展不及预期。 | ||||||
2023-09-04 | 民生证券 | 邓永康,李孝鹏,赵丹,席子屹 | 买入 | 维持 | 2023年半年报点评:钠电正极放量在即,产能有序建设稳固长期优势 | 查看详情 |
振华新材(688707) 事件说明。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报:实现营业收入32.6亿元,同比-40.11%;归母净利-0.36亿元,同比-105.37%;归母扣非净利-0.35亿元,同比-105.39%。 短期业绩承压,技术与客户支撑长期发展。出货量方面,2023Q2公司正极材料出货预计6000吨,环比略有下降,主要系下游需求低迷,行业价格普遍承压,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对在手订单筛选排产。盈利方面,2023Q2出现亏损主要系锂盐价格波动较大带来存货损失、开工率不足带来的固定资产摊销。展望未来,随着行业需求逐步回暖,锂盐价格相对稳定,公司借助多年技术积淀及丰富客户资源有望实现长足发展。产品方面,目前公司已经具备中镍、中高镍、高镍及超高镍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批量生产能力,23H1公司高镍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超40%,同比提升5pcts。客户方面,公司已成为宁德时代、孚能科技、新能源科技、多氟多、天津力神、珠海冠宇、微宏动力等国内电池生产企业的重要正极材料供应商。 钠电正极出货实现突破,产能建设稳步推进。1)钠电正极:技术优势显著:掌握多元素协同掺杂、晶体结构调控等多项核心技术,已提交17项相关专利申请,形成初步专利布局。技术实力强化产品力,公司已完成三代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产品定型,综合性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产业化顺利:市场应用进展顺利,已实现A00级车型上装。截至目前已实现百吨级销售,其中第一大客户占比超70%。凭借出色的产品性价比及优质客户资源,公司钠电正极材料已经于今年8月开始实现连续批量生产,规模化量产预计今年三季度实现。2)产能稳步建设:义龙基地现有产能4万吨/年;贵阳公司已建成产能2.6万吨/年,在建产能1.6万吨/年,预计年底形成4.2万吨/年的总产能。3)回收提升资源整合能力:筹划设立新公司开展回收业务,主要利用废旧锂离子电池、次生物料提炼回收可用锂元素、钴元素等有价值材料,并将其生产转化为三元前驱体、碳酸锂等公司生产所用原材料。 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在行业深耕多年且整体经营稳健,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收92.04/88.45/94.70亿元,同比-34.0%/-3.9%/+7.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1/4.15/5.70亿元,同比-86.5%/+142.5%/+37.2%。9月4日收盘价对应PE为62x/26x/19x,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波动超预期,产能释放节奏不及预期。 | ||||||
2023-09-04 | 中银证券 | 武佳雄 | 增持 | 维持 | 业绩短期承压,钠电材料有望放量 | 查看详情 |
振华新材(688707) 公司发布2023年中报,上半年实现盈利-0.36亿元,同比减少105.37%;公司业绩受原材料价格影响短期承压,钠电材料有望放量;维持增持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2023H1盈利同比减少105.37%:公司发布2023年中报,上半年实现营收32.58亿元,同比减少40.11%;实现盈利-0.36亿元,同比减少105.37%,扣非盈利-0.35亿元,同比减少105.39%。根据公司业绩测算,2023Q2公司实现盈利-1.06亿元,同比减少132.89%;扣非盈利-1.07亿元,同比减少133.64%。 上半年盈利承压,高镍材料占比提升:受行业复苏乏力影响,公司上半年三元材料销售收入同比有所下降。此外,原材料价格也出现较大变化,2022年11月至2023年4月呈大幅下降态势,2023年4月至6月略有反弹,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也使得公司生产成本较高,毛利率有所下降,同时计提存货减值。根据公司中报披露的数据,上半年公司正极材料实现销售收入32.24亿元,同比下降40.05%,毛利率3.48%,同比下滑14.85个百分点。公司在单晶材料领域具有良好的口碑,从产品结构来看,上半年公司高镍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超四成,上年同期为35%,显示公司高镍单晶材料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钠电正极材料已开始出货:钠离子电池作为未来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公司积极在此领域开展布局,有两款搭载钠离子电池的车型今年首次进入工信部新车公告,未来市场空间广阔。截至目前,公司已实现百吨级销售,客户高度集中,其中第一大客户占比超70%,2023年8月开始连续批量生产。未来随着钠离子电池渗透率不断提升,公司钠电正极材料出货量有望规模化增长,业绩有望直接受益。 估值 结合公司公告与行业近期情况,我们将公司2023-2025年预测每股收益调整至0.55/1.63/2.16元(原预测2023-2025年摊薄每股收益为1.97/2.48/2.74元),对应市盈率42.1/14.1/10.7倍;维持增持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产业链需求不达预期;原材料价格出现不利波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不达预期;新能源汽车产品力不达预期。 | ||||||
2023-09-03 | 华金证券 | 张文臣,周涛 | 增持 | 调低 | 二季度业绩承压,高镍产品占比上升 | 查看详情 |
振华新材(688707) 投资要点 事件:振华新材发布半年报,2023H1实现营收32.58亿元、同比-40.11%,归母净利润-0.36亿元、同比-105.37%,扣非归母净利润-0.35亿元、同比-105.39%。2023Q2营业收入12.52亿元、同比-56.24%、环比-37.59%,归母净利润-1.06亿元、同比-132.89%、环比-250.67%,扣非归母净利润-1.07亿元、同比-133.64%、环比-249.41%。 正极材料售价和销量双下降导致公司业绩下滑。2023年上半年营收降幅较大主要系锂盐价格快速下跌,“国补”退出和动力电池企业去库存使得下游需求放缓影响,公司正极材料售价和销量同比下降所致。23H1正极材料营收32.24亿元,同比-40.05%、占营业收入98.96%;其他业务营收0.34亿元、同比-45.64%、占营业收入1.04%。 n毛利率大幅下滑,Q2毛利率、净利率双亏损。公司2023H1毛利率为3.96%、同比-14.73pct,主要系锂盐价格波动较大,1-4月呈大幅下降态势、4-6月略有反弹导致公司生产成本较高所致;扣非归母净利率-1.09%,同比-13.15pct,主要系营收下滑,同时产销量下滑使得生产成本增加、叠加存货减值影响导致亏损。公司销售费用率0.18%、同比+0.05pc;管理费用率1.31%、同比+0.61pct,主要系2022年在建项目转固后折旧费用及购置办公用品费用增加所致;财务费用率1.30%、同比+0.44pct。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0.55亿元、同比-60.03%,研发费用率1.69%、同比-0.84pct,主要系原材料价格下降、公司持续推进研发项目降本增效所致。 2023Q2,公司毛利率为-5.67%、同比-24.03pct、环比-15.63pct,扣非归母净利率-8.54%、同比-19.65pct、环比-12.11pct。公司销售费用率0.24%、同比+0.11pct、环比+0.11pct,管理费用率1.78%、同比+1.05pct、环比+0.77pct,财务费用率1.85%、同比+0.89pct、环比+0.88pct,研发费用率1.42%、同比-1.26pct、环比-0.44pct。 单晶材料合成技术领先,高镍产品销售占比增加。公司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技术对国内动力电池行业技术路线产生一定贡献,相比二次颗粒团聚体,一次颗粒大单晶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和循环性能,吸引了海外对三元材料”单晶化“的研究。当前公司同时具备中镍、中高镍、高镍以及超高镍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批量生产能力,形成了完善的产品布局。23H1公司高镍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超4成,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卡位优势明显,废旧电池及正极材料回收业务布局。公司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进展顺利,报告期内,公司已掌握多元素协同掺杂、晶体结构调控、低pH值及低游离钠控制等多项核心技术,专利布局初步形成;已完成三代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产品定型,能量密度、压实密度等多项性能行业领先,卡位优势明显。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已实现百吨级销售,第一大客户占比超70%,今年8月开始实现连续批量生产,规模化量产预计23Q3实现。与此同时,公司积极布局废旧锂电池及正极材料回收业务,今年8月筹划设立新公司开展回收业务,加强对三元前驱体等原材料成本的控制能力。 投资建议:公司钠电池正极材料与头部电芯客户达成深度的合作关系,为后续钠电正极材料业务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考虑行业竞争加剧,我们下调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70亿元、7.41亿元和10.08亿元,对应的PE分别是18、14、10倍,下调评级,给于“增持-B”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行业需求不及预期等。 | ||||||
2023-08-30 | 东吴证券 | 曾朵红,阮巧燕,岳斯瑶 | 买入 | 维持 | 2023年中报点评:Q2业绩低于预期,下半年单吨利润有望恢复 | 查看详情 |
振华新材(688707) 投资要点 2023 年 H1 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0.36 亿元,同比下降 105.37%,业绩低于市场预期。 2023 年 H1 公司营收 32.58 亿元,同比下降 40.11%;归母净利润-0.36 亿元,同比下降 105.37%;扣非净利润-0.35 亿元,同比下降 105.39%。 2023 年 Q2 公司实现营收 12.52 亿元,同比下降 56.24%,环比下降 37.59%;归母净利润-1.06 亿元,同比下降 132.89%,环比下降 250.67%,扣非归母净利润-1.07 亿元,同比下降 133.64%,环比下降249.41%。 23Q2 出货 0.6 万吨左右,受下游去库影响同环比下滑, Q3 起需求逐步恢复。 出货端来看,上半年出货 1.25 万吨左右,同减 40%以上,其中23Q2 出货 0.6 万吨左右,同比下滑 40%,环比下降 8%左右,主要系下游客户去库导致需求不及预期,公司 7-9 月排产逐步恢复,单月排产达4000 吨左右,我们预计 Q3 出货 1 万吨左右,全年出货预计达到 3.5 万吨,同比下降 20%左右。公司以单晶三元为主,目前高镍收入占比达 4成,后续也将开发高镍多晶产品,完善产品布局,开发下游市场。 碳酸锂波动导致 23Q2 毛利率转负,下半年预计恢复至正常水平。 盈利端来看,公司上半年单吨利润-0.3 万元左右,其中 Q1 单吨净利 1 万/吨左右, Q2 单吨利润-1.7 万元左右,环比大幅下降,主要系 4-5 月碳酸锂价格快速下跌导致公司生产成本较高,且产能利用率下降导致固定成本摊销提升所致,公司 Q2 毛利率-5.7%,对应单吨毛利-1.1 万元左右,我们预计下半年单吨盈利有望恢复至 0.5-1 万/吨,全年单吨利润达 0.3-0.5万/吨。 钠电正极独供宁德,预计 Q3 实现规模化量产。 上半年公司钠电正极已实现百吨级销售,第一大客户占比超 70%,作为宁德的独家供应商,产品已搭载在 A00 级汽车上; 8 月开始实现连续批量生产,规模化量产预计 Q3 实现,我们预计全年出货有望达 1000 吨, 24 年有望贡献万吨级别出货,提供第二增长极。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考虑上半年出货及单吨利润不及预期,我们下修公司 23-25 年归母净利润至 1.4/5.3/7.0 亿元(原预期为 8.2/11.2/15.2 亿元),同比-89%/+281%/+33%,对应 PE 为 77x/20x/15x,考虑钠离子电池放量在即,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电动车销量不及预期,钠离子电池进展不及预期。 | ||||||
2023-05-30 | 长城国瑞证券 | 黄文忠,张烨童 | 买入 | 首次 | 单晶高镍化竞争优势显著 钠电打造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 查看详情 |
振华新材(688707) 主要观点: 公司为单晶三元行业龙头,主营业务覆盖新能源汽车和消费电子两大领域,前瞻布局钠电。公司在2009年、2016年和2017年相继推出第一、二、三代一次颗粒大单晶NCM523产品,是全行业较早推出单晶三元产品的公司。2018年,公司为提高产品性价比并提升能量密度,陆续开发出一次颗粒大单晶中高镍低钴6系产品及高镍低钴8系产品。2022年,公司大单晶三元材料产量在国内市场排名第三,对应产量占比为17%。目前,公司产品以三元正极材料为主,钴酸锂和复合三元为辅,此外还前瞻布局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 受市场景气度影响,公司业绩存在较大波动,近两年增长势头强劲,2023年业绩开局不利。2017-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3.47亿元增长至139.3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9.57%;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从0.38亿元增长至12.4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01.01%;公司毛利率在2020年触底反弹,2022年毛利率达到13.68%,较2021年下降0.91Pct。2023Q1,公司营业收入仅为20.06亿元,同比下降22.21%;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为0.72亿元,同比下降78.85%,毛利率为9.96%,较2022年下降3.72Pct,主要受市场景气度影响,全年业绩或将承压。未来公司业绩主要关注下游厂商订单量、上游原材料价格和产品需求变动。 公司三元正极材料业绩高增,中高镍产品占比迅速提升。公司三元正极材料营业收入从2018年25.34亿元增长至2022年135.3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52.02%。从产品结构看,2018-2022年,5系占比从99.96%下降至46.35%,下降了53.61Pct;6系、8系占比则分别提升了16.14%、37.48%,中高镍化趋势明显,符合市场需求,未来中高镍产品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业绩随之继续增加。此外,公司超高镍9系三于2021年开始向部分客户进行吨级送样,2022年实现十吨级以上出货。 高镍8系三元材料占比提升,中低镍三元材料占比下降,高镍化趋势明显。国内三元正极市场格局相对分散,2020-2022年三元正极材料市场集中度CR5分别为52%、55%、61%,市场竞争格局逐年集中,但仍为四大主材中最低,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高镍8系三元材料占比提升,中低镍三元材料占比下降,高镍化趋势明显。在2022年中国三元材料出货结构中,据GGII统计,8系及以上高镍三元材料占比上升至第一,占比超40%。 单晶三元性能更优,市占率持续提升。单晶三元正极材料稳定性好、循环寿命长、耐高温性能优异,可用于高电压场景,而多晶三元正极材料不适合。单晶三元正极材料2022H1渗透率为40.20%,CR5高达83.27%。2017年国内单晶三元正极材料产量不足万吨,2018-2019年国内单晶三元材料逐渐收到市场认可,产量由4.9万吨上升至7.87万吨,渗透率由29.70%快速上升至40.10%。 公司前瞻布局单晶三元技术,搭配三烧工艺,高镍产能持续扩张。大单晶技术以及三次烧结工艺的双轮驱动有助于增加中高镍、高镍产品结构稳定性,提升安全性、循环次数等性能,适应了行业发展对未来正极材料产品的技术及工艺需求,增加了公司在未来行业发展的竞争优势。2022年,公司超高镍9系三元正极材料实现了十吨级以上出货;高镍8系三元正极材料持续稳定放量,实现收入50.75亿元,同比增长143.3%;中高镍6系产品因在高电压场景下极具性价比优势,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从2021年的2.31%提升至15.85%;中镍5系产品多年来持续稳定输出,凭借稳定可靠的技术性能得到下游市场广泛认可,除了成熟应用在国外高端车型上,同时也批量应用在国内主流车型。截止2022年年底,公司具备年产6.2万吨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生产能力,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切换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能。未来新增产能主要来自公司义龙三期、沙文一期技改、沙文二期扩产项目,共计约12万吨。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处于产业化初期,公司打造前瞻布局优势。公司在2022年推出第一代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后几个月内将其升级为第二代产品,并向客户送样,第二代产品相较第一代,在克容量、首效、碱度控制上均有改善提升。2022年,公司已实现数十吨级的销售,充分保障公司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的领先优势。此外,公司技术储备丰富,产品性能优异,掌握了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合成技术等一系列重要核心技术,公司大单晶技术也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化保驾护航。 据我们测算,到2025年,国内市场钠离子电池应用于电动两轮车、A00级电动车及储能领域的总需求量预计约42GWh。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17/13.14/16.97亿元,EPS分别为2.07/2.97/3.83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4.55/10.15/7.86倍。考虑到公司作为单晶三元行业龙头企业,技术优势显著,因此首次覆盖给予其“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公司产能利用率不及预期;下游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下游需求波动的风险。 | ||||||
2023-05-07 | 中银证券 | 李可伦,武佳雄 | 增持 | 维持 | 年报业绩符合预期,23Q1盈利承压 | 查看详情 |
振华新材(688707) 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全年实现盈利12.72亿元,同比增长208.36%;公司同时发布2023年一季报业绩,23Q1盈利同比减少79.37%;维持增持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2022年盈利同比增长93.66%,符合预期: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全年实现盈利12.72亿元,同比增长208.36%;扣非盈利12.47亿元,同比增长209.55%。根据公司年报测算,2022Q4公司实现盈利2.66亿元,同比增长75.02%;扣非盈利2.57亿元,同比增长71.96%。公司此前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实现盈利12.2-13.0亿元,公司业绩符合市场预期。 2023年一季度盈利承压:公司同时发布2023年一季报,2023Q1实现营业收入20.06亿元,同比下降22.21%,盈利0.71亿元,同比下降79.37%,扣非盈利0.72亿元,同比下降78.85%。 出货量稳定增长,产品结构持续升级:公司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需求端的增长,三元材料产销量稳步提升,全年三元材料产量4.47万吨,同比增长35%,销量4.44万吨,同比增长34.42%。公司基于在单晶领域的技术积淀,持续提升产品销售结构,高镍8系稳定放量,超高镍9系实现十吨级以上出货,高电压6系材料营收占比提升明显。分产品来看,三元材料实现营收135.33亿元,同比增长158.02%,毛利率13.23%,同比减少1.29个百分点;钴酸锂实现销量104.51吨,同比增长5.93%,营收0.46亿元,同比增长77.60%,毛利率12.88%,同比减少11.86个百分点。 单晶市占率保持领先,钠电正极材料有望放量:根据鑫椤资讯统计数据,2022年公司三元材料产量在国内市占率为7%;大单晶三元材料产量占比为17%。公司钠电正极材料与国内头部电芯客户达成深度合作,累计出货量数十吨,未来随着钠离子电池发展,公司材料有望放量。 估值 结合公司公告与碳酸锂价格变化情况,我们将公司2023-2025年预测每股收益调整至1.97/2.48/2.74元(原预测2023-2025年摊薄每股收益为3.24/3.76/-元),对应市盈率16.6/13.2/11.9倍;维持增持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产业链需求不达预期;原材料价格出现不利波动;疫情影响超预期;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不达预期;新能源汽车产品力不达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