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市值:41.76亿 | 总市值:99.29亿 | ||
流通股本:6.25亿 | 总股本:14.86亿 |
发布时间 | 研究机构 | 分析师 | 评级内容 | 报告标题 | ||
本期评级 | 评级变动 | |||||
2024-04-28 | 东海证券 | 吴骏燕,谢建斌 | 买入 | 维持 | 公司简评报告:新材料业务持续推进,静待瓶片周期企稳 | 查看详情 |
华润材料(301090) 投资要点 事件:2024年4月26日,公司发布2023年年报和2024年一季报。公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72.25亿元,同比微降0.59%;实现归母净利润3.81亿元,同比下滑53.73%。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6.23亿元,同比下降18.29%,归母净利润-7850.16万元,同比止盈转亏。 瓶片行业周期低谷,公司保持产销率高位。根据CCF数据,2023年国内聚酯瓶片产能增加至1661万吨,较去年同比增长34.93%。供需矛盾增加,2023年聚酯瓶片内外盘平均加工费区间分别为775元/吨和100美元/吨,较2022年同期分别下滑49%和48%。公司2023年聚酯瓶片毛利率为4.16%,较2022年下降3.5pct。公司共拥有瓶片产能210万吨/年,具备规模优势,品牌价值高,客户基础良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2023年实现聚酯瓶片产量217.48万吨,销量243.61万吨,产销率达112%,始终维持高位。 研发持续投入,加强产业链合作,拓展新品储备。公司围绕聚酯、尼龙、高端新材料等方向,以自主研发为依托、合作研发为补充培育多个新材料项目,全年新增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公司与华润集团其他业务单元组建的“绿色高性能包装材料创新联合体”和“绿色低碳环保建材创新联合体”各项联合研发项目进展顺利,已分别完成项目中试结题和样品开发测试;公司与阳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超阻隔性医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研发与应用合作,目前已完成样品试制。 新材料产业化顺利推进。1)特种聚酯PETG现有产能5万吨,2023年累计产销率达133%同比大幅增长;下游应用已成功进入化妆品包装、日化产品、薄膜、板材、片材等多个领域。2)热塑性复合材料项目逐步拓展客户群体,车用PET复合板材已通过成都大运和中车路试。3)PET发泡项目积极送样主要行业客户及潜在合作伙伴,已有客户通过产品基础性能测试。4)公司自研的25%比例的rPET产品通过客户挑战性测试,目前已有客户签署合作协议,正在开展安全性评估。 投资建议:公司背靠大央企华润集团,“基石业务+新材料业务”双轮驱动,静待行业周期复苏。根据审慎性原则及聚酯瓶片市场修复情况,我们调整2024-2025年盈利预测,增加2026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19、5.75、7.22亿元(原预测值分别为7.36、9.35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28、0.39、0.49元(原预测值分别为0.500.63),对应PE为33.19X、24.21X、19.27X。考虑公司仍具有一定新材料开拓成长性,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投放超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材料项目研发及投产进度不及预期。 | ||||||
2023-11-01 | 东海证券 | 吴骏燕,谢建斌,张季恺 | 买入 | 维持 | 公司简评报告:业绩暂承压,经营较稳健 | 查看详情 |
华润材料(301090) 投资要点 长期经营维稳,产品价差压缩致利润承压: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6.68亿元,同比增长5.07%;实现归母净利润4.44亿元;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82亿元。其中Q3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6.28亿元,同比下降6.42%;实现归母净利润1.23亿元,同比下降51.9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02亿元,同比下降57.38%。 瓶片扩产周期预计接近尾声,公司规模优势凸显。截至2023年9月,据百川盈孚统计,聚酯瓶片利润空间为-269.41元。价差支撑不足情况下,年内瓶片新增产能约310万吨,加剧行业竞争。预计瓶片扩产周期已接近尾声,公司共拥有瓶片产能210万吨/年,具备规模优势,品牌价值高,客户基础良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公司资金流动性良好,资产负债率较低。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资产总计102.08亿元,其中流动资产总计73.79亿元,占比72.29%。其中货币资金总计24.69亿元,占流动资产主要比例。负债总计29.75亿元,资产负债率29.14%,公司经营杠杆逐年降低,现金流有所保障,经营较为稳健。 公司维持低库存运行,两应管控良好。公司坚持低库存经营战略,以应对存货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2023年Q1/Q2/Q3季度末,公司存货分别为24.34/20.76/17.67亿元,位于行业较低水平。同时表明公司销售情况良好,保证营收的持续贡献。应收账款及应付账款三季末分别为9.19亿元、19.76亿元,应收及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16.39天、11.07天。 公司长期看点:聚焦新材料产品开发,成长空间值得期待。1)公司年产5万吨PETG特种聚酯销量稳步提升,下游应用成功进入多个领域。2)PET泡沫方面,公司自主研发的用于风电领域的CR-HP100泡沫、全新特种PET泡沫CR-HP300JP产品已获得国内外客户试用,同时与国内厂商合作开发应用于新能源车后备箱盖板的PET泡沫,引领国内特种PET泡沫新产品的开发及市场开拓。3)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项目目前主要产品包括三明治PET复合板、PET及PP实芯板和PP蜂窝板,公司大力优化研发结构,聚焦新产品开发。 投资建议:公司背靠大央企华润集团,在夯实聚酯主业的同时,加强新材料布局,拓宽聚酯产品链,未来新材料有望成为重要增长点。根据审慎性原则及市场修复情况,我们调整2023-2025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84、7.36、9.35亿元(原预测值分别为8.10、9.41、10.05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39、0.50、0.63元(原预测值分别为0.55、0.63、0.68元),对应PE为28.91X、22.91X、18.05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料价格大幅波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材料项目研发及投产进度不及预期。 | ||||||
2023-08-28 | 东海证券 | 吴骏燕,谢建斌 | 买入 | 维持 | 公司简评报告:营收持续扩张,新材料产品稳步布局 | 查看详情 |
华润材料(301090) 投资要点 公司2023年上半年营收持续扩张,产品价差压缩致利润承压:华润材料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0.40亿元,同比+12.12%;实现归母净利润3.21亿元,同比-25.64%;上半年聚酯瓶片行业产能增加明显,产品价差空间受到压缩,公司利润端短期承压。 聚酯瓶片出口保持增长,国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反弹修复:短期来看,暑期期间旅行、探亲等出行需求旺盛,加之持续的高温天气,有利于终端软饮料的消费,国内需求形成了萎缩后的集中释放。长期看好聚酯瓶片对于纸张、木材、铝材等在细分领域的需求替代。海外市场维持平稳,聚酯瓶片出口小幅增长,据隆众石化统计,2023年1-6月国内聚酯瓶片出口总量至222万吨左右,同比增长3.2%。 瓶片产量高速增长,公司规模优势凸显:2023年聚酯瓶片行业产量增速维持高位,据隆众石化统计,国内上半年聚酯瓶片产量达619万吨,同比增速达12.06%;公司目前整体PET聚酯瓶片产能规模达到210万吨/年,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公司充分利用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生产线优势,多措并举提高营销综合能力,提升公司市场占有量。2023年上半年公司完成聚酯瓶片产量110.94万吨,较上年同期提升21.64%,产销率达114%。 公司长期看点:聚焦新材料产品开发,成长空间值得期待。1)公司一期年产5万吨PETG特种聚酯已正式投产,销量稳步提升,下游应用成功进入多个领域,其中化妆品包装市场的销量占比达到40%以上。2)PET泡沫方面,公司自主研发的应用于风电领域的CRHP100泡沫、全新特种PET泡沫CR-HP300JP产品已获得国内外客户试用。公司目前也在开发系列创新型特种PET泡沫产品应用于室内装饰材料,同时与国内新能源车厂家合作探索PET泡沫在新能源车后备箱盖板上的应用,引领国内PET泡沫材料非风电应用新产品的开发及市场开拓。3)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项目目前主要产品包括三明治PET复合板、PET及PP实芯板和PP蜂窝板,产品应用领域涵盖家具、建材、新能源车等。 盈利预测与估值:公司背靠大央企华润集团,海外龙头BP、英力士参股协作,在夯实聚酯主业的同时,加强新材料布局,拓宽聚酯产品链,未来新材料有望成为重要增长点。考虑到市场开拓和产能投放进度,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计分别为8.10亿元、9.41亿元和10.05亿元,EPS分别为0.55、0.63、0.68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料价格大幅波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材料项目研发及投产进度不及预期。 | ||||||
2023-04-27 | 海通国际 | Junjun Zhu,Xin Hu | 增持 | 维持 | 2022年瓶片产能扩张、景气提升 | 查看详情 |
华润材料(301090) 2022年盈利大幅增长。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3.27亿元,同比+31.16%;归母净利润8.24亿元,同比+90.52%。单季度看,1Q22-4Q22公司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04亿元、2.27亿元、2.57亿元、1.35亿元。我们认为公司盈利提升主要由于2022年出口需求旺盛,聚酯瓶片行业高景气。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35亿元,同比+26.48%,环比+2.68%;归母净利润1.64亿元,同比-19.65%,环比+21.21%。 2022年出口需求旺盛,聚酯瓶片行业高景气。根据卓创资讯,2022年,我国瓶片出口431万吨,同比增加113万吨(+35.7%)。出口需求旺盛,导致国内货源偏紧,聚酯瓶片价差扩大。2022年聚酯瓶片平均价差1259元/吨,同比+50%;其中1Q22-4Q22平均价差分别为1365元/吨、1209元/吨、1639元/吨、825元/吨。2023年一季度,瓶片平均价差832元/吨,环比小幅提升。 珠海新产能投产,2022年产销量提升、单吨盈利提升。2022年上半年,公司珠海50万吨聚酯瓶片产能投产,瓶片总产能达到210万吨。2022年,公司瓶片产量200.38万吨,同比+12.52%;销量201.41万吨,同比+9.43%。根据我们测算,公司2022年瓶片单吨归母净利润409元/吨,较2018-2021年平均约285元/吨的水平明显抬升。 “十四五”加快布局化工新材料,培育新的增长动力。(1)PETG项目:一期5万吨/年于2022年1月正式投产,并在建5万吨/年二期项目;(2)PET泡沫材料:5万立方进口生产线已达到可连续化稳定生产状态,部分牌号获得风电、轨交、建筑材料行业销售许可;(3)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项目:目前已完成产业化建设的厂房装修和试生产阶段;(4)rPET:公司开发含30%rPET的rPETG产品,已应用于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部分场馆装修,目前公司正进一步开发含50%rPET的rPETG产品。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受聚酯瓶片产能扩张影响,影响公司盈利。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9亿元、8.6亿元和9.4亿元(前期预测:2023-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9亿元和12.6亿元),EPS分别为0.53、0.58、0.64元(前期预测:2023-2024年EPS分别为0.67、0.85元),2023年BPS为5.15元(前期预测:2022年BPS为4.65元)。参考可比公司估值,按照2023年22倍PE,给予目标价为11.66元,对应2023年2.3倍PB(原目标价:14.30元,对应2022年26倍PE、3.1倍PB,下调18.46%),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原油价格大幅波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在建项目投产进度低于预期;新材料项目研发及投产进度不及预期。 | ||||||
2023-04-26 | 东海证券 | 吴骏燕,谢建斌,张季恺 | 买入 | 维持 | 公司简评报告:夯实瓶片业务,开拓新材料领域 | 查看详情 |
华润材料(301090) 投资要点 公司2022年净利润同比增长9成,2023年Q1营收继续扩张:华润材料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73.27亿元,同比+31.16%;实现归母净利润8.24亿元,同比+90.52%。2023年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35亿元,同比+26.48%;实现归母净利润1.64亿元,同比-19.65%,主要由于一季度瓶片传统淡季及价差较去年同期收窄,但环比+21.2%,价差有所修复。 聚酯瓶片行业延续内外两旺较高景气。国内聚酯瓶片近年产量持续提升,2022年我国聚酯瓶片产量约为1152万吨,同比增长11.20%;受益于后疫情时代的消费复苏及升级,聚酯瓶片后续在高端包装饮用水、餐盒生鲜盒、医疗检测等片材领域的需求有望保持高增长。我国聚酯产业链优势明显,瓶片企业有望受益国外能源成本高企下的产能转移,保持出口优势;2022年我国聚酯瓶片出口量达431万吨,同比+35.7%,2023年Q1出口量继续保持增长,同比+22.4%。 公司珠海三期产能释放,规模优势凸显:公司“珠海华润材料年产50万吨聚酯三期工程项目”于2022年上半年正式投产,聚酯瓶片年总产能达到210万吨,位居世界和国内前列。公司在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出口市场的竞争优势得以加强,在聚酯瓶片行业的领先地位得以巩固,产能利用率和产销率保持100%。 公司长期看点:差异化、绿色化聚酯产品链延伸,成长空间值得期待。1)公司目前累计获得发明专利19项,研发支出近年在可比公司行列也居于前位。2)一期年产5万吨PETG特种聚酯已正式投产并稳定生产,2022年产销率逐月提升,并实现小部分出口。整体10万吨建成后,将成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三的PETG供应商。3)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项目已完成产业化建设的厂房装修和试生产阶段;4)5万方PET泡沫生产线已达到可连续化稳定生产状态,应用于轨道交通领域的阻燃PET泡沫产品已有小批量销售;建材特种PET泡沫已制得实验样品,根据客户反馈正进行产品优化。5)国内首创利用废旧PET瓶生产食品级聚酯的“瓶到瓶rPET”及共聚酯rPETG技术,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rPET、rPETG等再生材料。 盈利预测与估值:公司背靠大央企华润集团,海外龙头BP、英力士参股协作,在夯实聚酯主业的同时,加强新材料布局,拓宽聚酯产品链,未来新材料有望成为重要增长点。考虑到市场开拓和产能投放进度,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计分别为8.29亿元、9.96亿元和11.75亿元,EPS分别为0.56、0.67、0.79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料价格大幅波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材料项目研发及投产进度不及预期。 | ||||||
2022-10-26 | 东海证券 | 吴骏燕,谢建斌,张季恺 | 买入 | 维持 | 公司三季报点评:2022Q3业绩延续向好态势 | 查看详情 |
华润材料(301090) 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持续向好: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0.08亿元,同比增长40.89%;实现归母净利润6.88亿元,同比增长96.41%。其中,公司第三季度单季实现营业收入49.45亿元,同比增长48.52%,环比增长8.52%;实现归母净利润2.57亿元,同比增长215.36%,环比增长13.13%。 聚酯瓶片行业内外两旺,出口与新领域消费拉动需求结构升级:国内聚酯瓶片近两年产量持续提升,2022年1-9月我国聚酯瓶片产量约848万吨,同比增速11%;受益于后疫情时代的消费复苏及升级,聚酯瓶片后续在高端包装饮用水、餐盒生鲜盒、医疗检测等片材领域的需求有望保持高增长。而作为全球瓶级PET主要出口国之一,我国聚酯瓶片企业有望受益国外能源成本高企下的产能转移;2022年1-8月,我国聚酯瓶片出口量达296万吨,同比增长52%。聚酯瓶片价差今年以来也在原料高价和下游需求支撑下维持相对高位。 公司珠海三期产能释放,规模优势凸显:公司“珠海华润材料年产50万吨聚酯三期工程项目”于今年上半年正式投产,聚酯瓶片年总产能达到210万吨,位居世界和国内前列。公司在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出口市场的竞争优势得以加强,在聚酯瓶片行业的领先地位得以巩固,整体竞争力同样得以进一步提升。 公司长期看点:新材料产业化逐步推进,成长空间值得期待。1)公司目前累计获得发明专利18项,研发支出近年在可比公司行列也居于前位。2)公司拟投资4.64亿元用于建设珠海华润材料10万吨/年PETG特种聚酯,目前一期年产5万吨已于2022年1月正式投产并稳定生产,处于市场培育期,产销率正在逐月提升,客户反馈良好。建成后,将成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三的PETG供应商。3)公司新建的5万方PET泡沫生产线已达到可连续化稳定生产状态,应用于轨道交通领域的阻燃PET泡沫产品已有小批量销售;另有公司自研开发的特种PET泡沫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建材家居装饰、集装箱、房车等领域,目前已出实验室样品。4)公司在国内首创利用废旧PET瓶生产食品级聚酯的“瓶到瓶rPET”及共聚酯rPETG技术,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rPET、rPETG等再生材料。 盈利预测与估值:公司在夯实聚酯主业的同时,加强新材料布局,未来新材料有望成为重要增长点,我们预计随着三期50万吨聚酯瓶片项目逐步释放业绩、新材料项目落地而贡献盈利,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预计分别为7.72亿元、10.20亿元和11.61亿元,EPS分别为0.52、0.69、0.78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料价格大幅波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材料项目研发及投产进度不及预期。 | ||||||
2022-10-12 | 东海证券 | 吴骏燕,谢建斌,张季恺 | 买入 | 首次 | 公司深度报告:聚酯瓶片领军企业,开拓新材料应用 | 查看详情 |
华润材料(301090) 投资要点: 深耕聚酯瓶片行业近20年,行业中生产规模、技术和工艺水平领先的企业之一:公司下设常州、珠海事大生产基地,主营产品聚酯瓶片产能为210七吨/年,位居世界和国内前列。公司背靠华润集团,业务协同能力强。股权稳定,与国际巨失BP、英力士深入合作,有望在管理、战略布局以及资源获取等方面占领先机;公司管理层多出身华润系,核心技术人员稳定。公司主业消费属性强,业绩稳健,主业夯实,近年营收保持在120亿元以上,归母净利润保持在4亿元以上。受益于境内外聚酯瓶片市场价格大幅提升,公司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收80.63亿元,同比增长36.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1亿元,同比增长60.39%。 聚酯瓶片行业内外两旺,短期出口与新领域消费拉动需求结构升级;其可持续性与经济性奠定长期需求:我国瓶级PET产能位居世界首位,2020年全球产能占比达到了35%,产业高度集中,CR5占比70%;未来五年我国产能复合增长率在11.82%。在此背景下,我们看好出口需求与新消费领域拉动效应:仍国内市场来看,2021年聚酯瓶片的表观消费量为776七吨,同比增长29%,高于同期产量增速8%。受益于后疫情时代的消费复苏及升级,聚酯瓶片后续在高端包装饮用水、餐盒生鲜盒、医疗检测等片材领域的需求有望保持高增长。而作为全球瓶级PET主要出口国之一,我国聚酯瓶片企业有望受益国外能源成本高企下的产能转移。 从全球聚酯产业格局看下游机会和发展方向:1)中国将继续引领PTA产能扩张。随着新增产能落地,下游聚酯产品的原料供应充足,成本端有望改善。2)我国聚酯生产企业依托技术先进性和装置大型化、一体化,有效降低了单位产能投资和运行成本,较海外产品具有明显竞争力。3)海外石化巨失产业布局调整,聚酯行业格局向好,聚酯产品高端化、可持续化趋势愈加明显。我们认为具备产能优势以及创新能力的企业将在未来行业竞争中受益。 公司长期看点:新材料产业化逐步推进,成长空间值得期待。1)公司目前累计获得发明专利18项,研发支出近年在可比公司行列也居于前位。2)公司拟投资4.64亿元用于建设珠海华润材料10七吨/年PETG特种聚酯,目前一期年产5七吨已于2022年1月正式投产并稳定生产,处于市场培育期,产销率正在逐月提升,客户反馈良好。建成后,将成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三的PETG供应商。3)公司新建的5七方PET泡沫生产线已达到可连续化稳定生产状态,应用于轨道交通领域的阻燃PET泡沫产品已有小批量销售;另有公司自研开发的特种PET泡沫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建材家居装饰、集装箱、房车等领域,目前已出实验室样品。4)公司在国内首创利用废旧PET瓶生产食品级聚酯的“瓶到瓶rPET”及共聚酯rPETG技术,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rPET、rPETG等再生材料。 盈利预测与估值:公司在夯实聚酯主业的同时,加强新材料布局,未来新材料有望成为重要增长点,我们预计随着三期50七吨聚酯瓶片项目逐步释放业绩、新材料项目落地而贡献盈利,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预计分别为7.72亿元、10.20亿元和11.61亿元,EPS分别为0.52、0.69、0.78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料价格大幅波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在建项目投产进度低于预期;新材料项目研发及投产进度不及预期。 | ||||||
2022-08-26 | 海通国际 | Junjun Zhu,Xin Hu | 增持 | 维持 | 中报点评:瓶片高景气,上半年盈利较快增长 | 查看详情 |
华润材料(301090) 2022H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超60%。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0.63亿元,同比+36.58%;归母净利润4.31亿元,同比+60.39%。单季度看,二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57亿元,同比+48.07%,环比+29.97%;归母净利润2.27亿元,同比+93.24%,环比+11.13%。 出口需求旺盛,聚酯瓶片行业高景气。2022年上半年,我国瓶片出口215万吨,同比增加67万吨(+45%);而上半年国内产量537万吨,同比仅增加30万吨。出口需求旺盛,导致国内货源偏紧,聚酯瓶片价差扩大。根据我们测算,公司上半年瓶片单吨归母净利润465元/吨,较2018-2021年平均近300元/吨的水平明显抬升。 珠海新产能投产,上半年产销量提升。2022年上半年,公司珠海50万吨聚酯瓶片产能投产,瓶片总产能达到210万吨。2022H1,公司瓶片产量91.20万吨,同比+12.45%;销量92.86万吨,同比+5.18%;其中,境外销量32.20万吨,占比35%,同比+36.08%。 3Q22瓶片价差进一步扩大。今年三季度以来(截至8月18日),国际油价高位回落,原材料PTA和乙二醇价格随之下跌,但聚酯瓶片价格仍维持稳定,三季度平均价差1830元/吨,同比+261%,环比+51%,价差进一步扩大。 “十四五”加快布局化工新材料,培育新的增长动力。(1)PETG项目:一期5万吨/年于2022年1月正式投产,目前处于市场培育期,产销率逐月提升;(2)PET泡沫材料:5万立方进口生产线已达到可连续化稳定生产状态,部分牌号获得风电、轨交、建筑材料行业销售许可;(3)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项目:基本完成产线建设,开发新能源电池防护底板、冷链车厢体的轻量化复合板材等应用;(4)rPET:公司开发含30%rPET的rPETG产品,已应用于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部分场馆装修,目前公司正进一步开发含50%rPET的rPETG产品。公司以化学法生产的含25%比例的rPET产品目前已通过境外客户测试,符合美国FDA及国标GB4806.6-2016标准。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2亿元、9.9亿元和12.6亿元(原预测为7.3亿元、9.9亿元和12.6亿元),EPS分别为0.55、0.67、0.85元(原预测为0.50、0.67、0.85元),2022年BPS为4.65元(原预测为4.60元)。公司在巩固聚酯龙头地位同时,加强新材料布局,未来新材料有望成为重要增长点,参考可比公司估值,按照2022年26倍PE,对应目标价14.30元,对应2022年3.1倍PB(上次目标价:13.00元,上调10%,对应2022年26倍PE、2.8倍PB),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原油价格大幅波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在建项目投产进度低于预期;新材料项目研发及投产进度不及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