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市值:55.68亿 | 总市值:71.61亿 | ||
流通股本:3.62亿 | 总股本:4.65亿 |
光华科技最近3个月共有研究报告1篇,其中给予买入评级的为0篇,增持评级为1篇,中性评级为0篇,减持评级为0篇,卖出评级为0篇;
发布时间 | 研究机构 | 分析师 | 评级内容 | 报告标题 | ||
本期评级 | 评级变动 | |||||
2025-01-26 | 国金证券 | 陈屹,李含钰 | 增持 | 维持 | 至暗时刻已过,业绩显著改善 | 查看详情 |
光华科技(002741) 事件 2025年1月24日公司发布了2024年业绩预告,公司2024年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1.35-1.95亿元,比上年同期减亏68.66%-54.73%;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6500-9500万元,比上年同期减亏84.96%-78.02%。 经营分析 PCB化学品板块持续改善,新能源材料亏损拖累整体业绩。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及市场开拓,进一步扩大在化学试剂及PCB化学品领域的领先优势,2024年公司化学试剂及PCB化学品板块实现盈利约2.08亿元。新能源材料行业竞争激烈,公司产能利用率不足叠加碳酸锂等原料价格持续下跌,导致该板块整体经营亏损约1.93亿元;考虑到公司新能源材料板块资产面临获利能力继续下降的风险,公司结合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和销售预测等综合因素对相关长期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的减值及预计的处置损失增加的亏损约1.67亿元。此外,公司还对持续出现经营亏损的全资子公司的弥补亏损能力进行评估,转回以前年度确认的可弥补亏损金额约2300万元。 高性能锂电池材料项目稳步推进,锂电回收布局持续完善。2024年11月公司通过定增募集了6.9亿元,其中6.1亿投入高性能锂电池材料项目,8000万用于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实施主体为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力材料,规划总投资为12.4亿元,拟采用公司拆解退役磷酸铁锂电池得到的正极粉和负极片作为主要原材料,计划建设年产5万吨磷酸铁和1.15万吨碳酸锂的综合回收生产线,建设周期为1.5年。根据公司公告测算数据,预计项目建成达产后的销售收入为25.4亿元,毛利率可达到18%。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公司为PCB化学品龙头企业,延伸布局了锂电材料和锂电回收板块,电子化学品板块向上修复的同时锂电材料项目持续推进。考虑到公司锂电业务亏损且进行了资产减值计提,我们下调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至-1.58亿元(预测前值为0.08亿元),预计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3亿元、1.26亿元,25-26年对应的PE估值分别为139.6/58.87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新增产能释放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锂电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锂电回收行业竞争加剧。 | ||||||
2024-04-28 | 国金证券 | 陈屹,李含钰 | 增持 | 维持 | 单季度业绩扭亏,有望进入修复期 | 查看详情 |
光华科技(002741) 事件 2024年4月26日公司发布了2023年报及2024年1季报,公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6.99亿元,同比下降18.26%;实现净利润-4.31亿元,同比下降468.55%。2024年1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12亿元,同比下降21.78%;实现净利润379.8万元,同比增长102.02% 经营分析 主业开始盈利修复,锂电材料板块承压导致业绩回落。2023年公司亏损4.31亿元,较本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差异5.58亿元,主要受不涉及现金流出的利润扣除项目及存货下降的影响,其中资产减值损失2.05亿元、固定资产折旧1.27亿元、存货减少3.59亿元。从公司分板块业务表现来看,2023年PCB化学品实现收入13.7亿元,同比下滑5.4%,毛利率为13.04%,同比提升1.97pct;化学试剂实现收入4.4亿元,同比增长12.6%,毛利率为24.43%,同比下滑5.79pct;锂电池材料板块实现收入5.8亿元,同比下滑54.9%,毛利率为-21.54%,同比下滑38.19pct。公司的锂电池材料业务主要受碳酸锂市场价格短时间大幅下跌影响,产品原料成本倒挂造成经营亏损,后续随着碳酸锂价格企稳该板块盈利能力有望向上修复。 锂电回收业务稳步推进,规模和技术优势领先。公司自主开发的回收型二代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量产成功,产品性能与行业原生二代磷酸铁锂材料水平一致,成为行业内为数不多具备万吨级的一体化磷酸铁锂回收的企业。在电池循环领域,年处理4万吨退役锂电池拆解分类利用生产项目达产,实现了“电池梯级利用-电池拆解-电池回收-原料再造-材料再造”的新能源材料全生命周期循环体系,提升公司在退役锂电池综合回收利用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公司为PCB化学品龙头企业,延伸布局了锂电材料和锂电回收板块,考虑到电子化学品领域仍在底部修复期,叠加锂电材料板块受到碳酸锂价格下跌影响导致盈利持续承压。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08亿元、0.52亿元、1.25亿元(其中2024-2025年净利润分别下调97%、86%),对应PE估值分别为532.03/80.26/33.46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新增产能释放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锂电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锂电回收行业竞争加剧。 | ||||||
2023-09-03 | 华安证券 | 陈晓,牛义杰 | 买入 | 维持 | 业绩底部已现,锂电材料业务有望持续改善 | 查看详情 |
光华科技(002741) 主要观点: 业绩 公司 2023 年上半年实现营收 12.65 亿元,同比-28%, 实现归母净利-2.16亿元,同比-362%, 扣非归母净利-2.2 亿元,同比-380%。 其中 23 年 Q2实现营业收入 6.11 亿元,同比-39%,实现归母净利-2756 万元,同比-158%,扣非净利-2826 万元,同比-163%。 锂电材料业务营收及毛利均下滑,业绩底部已现,待下半年迎来改善 2023 年上半年公司锂电材料业务贡献营收 3.29 亿元,同比-55%,毛利率为-10.52%,同比-10pcts, 盈利能力大幅减弱。 锂电材料业务受碳酸锂市场价格短时间大幅下跌影响,产品原料成本倒挂造成经营亏损。 目前公司存货已降至低位, 下半年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回升,碳酸锂价格有望企稳,公司锂电材料业务有望迎来改善。 公司锂电材料产能有序扩张, 回收技术领先,建立渠道优势提升竞争力 产能方面,公司投资 2.47 亿元在现有厂区建设年产 3.6 万吨磷酸锰铁锂及磷酸铁正极材料,目前 2.6 万吨在建;公司 1 万吨/年综合回收生产线顺利投产,同时, 4 万/年吨退役锂电池拆解分类利用生产项目正式落地。 公司大力发展锂电回收业务, 自主研发了精细拆解工艺,代替了传统的粉碎分选方式, 发明的磷酸铁锂正极废料高效选择性提锂技术, 预计锂综合回收率将超过 95%。 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链的分散性决定了拥有渠道资源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优势, 公司与车企深度合作, 已经陆续与北汽鹏龙、南京金龙、广西华奥、奇瑞万达等多家车企签订回收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起一定规模的动力电池回收渠道,动作领先同行。 传统业务较为稳定,战略布局 5G 市场 上半年公司传统业务 PCB 化学品贡献营收 6.01 亿元,同比-19.8%,毛利率为 12.84%,同比+0.52pcts,化学试剂业务贡献营收 1.82 亿元,同比-6.78%,毛利率为 23.46%,同比-5.82pcts,传统业务毛利水平较为稳定。公司战略布局 5G 市场,加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目前已与中兴、华为等多个客户建立起研发合作。 投资建议: 考 虑 到 公 司 锂 电 材 料 业 务 中 碳 酸 锂 价 格 波 动 较 大 , 我 们 下 修 公 司2023/2024/2025 年 归 母 净 利 润 为 -1.26/1.59/2.34 亿 元 ( 原 值2.43/4.34/5.89),对应 PE 为-/38x/26x,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新能源车发展不及预期,电池回收市场竞争加剧,金属材料大幅下降,产能释放不及预期 | ||||||
2023-06-02 | 国金证券 | 陈屹 | 增持 | 首次 | PCB底部向上,锂电回收未来可期 | 查看详情 |
光华科技(002741) 投资逻辑: PCB化学品盈利能力有望修复,国产替代背景下公司龙头地位稳固。2022年在原料涨价和需求不振背景下,公司PCB化学品毛利率跌至过去10年最低,未来随着下游需求修复和库存回归正常,PCB行业的需求和盈利能力有望底部回暖,公司PCB化学品的毛利率也有望从2022年底部的11.1%逐渐向上修复。长期来看随着全球PCB产业逐渐向我国转移,叠加新领域应用需求增长,公司作为行业龙头能够依托技术优势拓展客户资源,产品结构向高端转型后业绩稳定性将进一步提升。 重点发展锂电材料业务,规模扩张和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同步推进。 公司2017年开始切入锂电池业务,产能从0.4万吨扩大至2022年底的3.4万吨,目前还有2.6万吨产能在建,预计未来3年公司锂电材料收入分别为13.9、15.5、18.9亿元。公司规划通过定增募集12.5亿元,其中11.7亿元用于投资高性能锂电池材料项目,拟采用公司拆解退役磷酸铁锂电池得到的正极粉和负极片作为主要原材料,计划建设年产5万吨磷酸铁和1.15万吨碳酸锂的综合回收生产线,并助力公司打造“电池梯级利用-电池拆解-电池回收-原料再造-材料再造”的新能源材料全生命周期循环体系。拥抱锂电回收新时代,公司兼具技术和渠道优势,快速布局抢占市场先机。公司作为首批工信部白名单企业,具备先发优势的同时技术仍在不断更新,使得锂综合回收率超过95%,铁、磷的回收率超过98%。目前公司合作伙伴涵盖车企、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客运公司等,建立了广泛且稳定的回收渠道,随着规模扩大预计未来3年公司锂电回收业务收入分别为6、13.7、26.4亿元。 盈利预测、估值和评级 我们预测2023-2025年公司可实现营业收入37.9亿/49.3亿/67.5亿元,同比+15%/+30%/+3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42、2.3、3.6亿元,同比-64%/+458%/+55%,对应的EPS分别为0.11、0.59、0.91元。考虑到未来三年公司传统主业中的PCB化学品有望随行业一起实现底部修复,化学试剂业务板块的收入利润贡献相对稳定,锂电材料和锂电回收业务板块具备先发优势、技术优势和渠道壁垒,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完成后整体盈利能力将更加稳定,公司长期成长潜力较大,给予公司2024年32倍的PE,对应目标价为18.77元。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新增产能释放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锂电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锂电回收行业竞争加剧。 | ||||||
2023-03-16 | 浙商证券 | 张雷,黄华栋,虞方林 | 买入 | 维持 | 光华科技2022年报点评报告:正极材料及电池回收规模渐成火候,电子化学品取得新突破 | 查看详情 |
光华科技(002741) 投资事件 2022年,公司营业总收入33.02亿元,同比增长27.99%,归母净利润1.17亿元,同比增长87.60%。按单季度数据看,第四季度营业总收入6.23亿元,同比下降15.35%,第四季度归母净利润993.35万元,同比下降25.39%。 投资要点 受益于新能源材料产能释放和金属价格上涨,公司2022年业绩高速增长 20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7.60%,主要受益于金属材料价格上涨较多,新能源材料产能逐步提升,产品开发加快落地。其中第四季度收入和利润的同比均有一定程度下降,我们认为主要系PCB化学品受消费电子市场不景气影响。 全面转向锂电材料,磷酸系生产体系逐步形成 2022年锂电池材料收入12.93亿元,同比增长318.8%;毛利率为16.65%,同比增长5.52个百分点。在新能源正极材料方面,公司拥有1.4万吨/年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1.4万吨/年的磷酸铁前驱体产线;在动力电池回收方面,拥有处理量达1万/年吨退役锂电池综合回收生产线、处理量达2万/年吨退役电池梯次利用生产线、在建处理量达4万/年吨精细化拆解生产线,同时与珠海格力金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拟投资约30亿元打造10万吨/年的锂电池材料产能的标杆项目。 化学品业务取得新突破,发展PET铜箔、电镀铜、钠电池等化学品 2022年,PCB化学品业务实现收入14.44亿元,同比下降15%;化学试剂业务实现收入3.91亿元,同比增长28%。在PET铜箔领域,公司产品包括氧化铜、硫酸铜等高纯金属盐,SP系列水镀光剂等添加剂,以及硫酸、次氯酸钠等化学试剂。目前,公司的填孔电镀VCP17药水体系成功开发,PCB通孔的TP能力提升8-10%,远高于同行技术水平;氧化铜和五水合硫酸铜通过了 SCS Global Services回收铜认证。在钠电池领域,公司针对电解液、正极及正极补钠剂等,推出了高纯级碳酸钠、电池级氟化钠、草酸钠等系列产品,具有纯度高、水分低、粒径小,且阴阳离子含量低等优势。 盈利预测与估值 下调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根据上海有色网数据,碳酸锂价格从2022年12月底超过50万元/吨下降至2023年3月14日约35万元/吨,磷酸铁等其他材料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因此我们下调23-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至2.29、3.74亿元,新增2025预测为4.95亿元,对应EPS为0.58、0.94、1.24元/股,对应PE分别为36、22、17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风险;回收行业竞争加剧;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 ||||||
2023-03-08 | 华安证券 | 陈晓,牛义杰 | 买入 | 维持 | 锂电布局成效显著,技术领先渠道布局产能加速 | 查看详情 |
光华科技(002741) 业绩 公司2022年全年实现营收33.02亿元,同比+28%,实现归母净利1.17亿元,同比+87.6%,扣非归母净利1.07亿元,同比+162.36%。 锂电材料业务营收及毛利提升显著,产能建设加速 受益于公司锂电材料业务产能释放,2022年公司锂电材料业务贡献营收12.93亿元,同比+318.8%,占总营收比例也提升27pct至39%,毛利率为16.65%,同比+5.52pcts,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产能方面,公司投资2.47亿元在现有厂区建设年产3.6万吨磷酸锰铁锂及磷酸铁正极材料,目前2.6万吨在建;公司1万吨/年综合回收生产线顺利投产,同时,4万/年吨退役锂电池拆解分类利用生产项目正式落地。 锂电回收技术领先,建立渠道优势提升竞争力 公司大力发展锂电回收业务,自主研发了精细拆解工艺,代替了传统的粉碎分选方式,并通过湿法回收研究,开发了极片的分离工艺,在降低湿法分离的技术风险的同时,也提升了湿法回收的增值空间。公司发明的磷酸铁锂正极废料高效选择性提锂技术,预计锂综合回收率将超过95%。此外公司也实现了磷酸铁工艺液的循环利用,避免了大量高盐废水的产生,实现了电池级磷酸铁的可控制备,预计铁、磷的回收超过98%。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链的分散性决定了拥有渠道资源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优势,公司与车企深度合作,已经陆续与北汽鹏龙、南京金龙、广西华奥、奇瑞万达等多家车企签订回收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起一定规模的动力电池回收渠道,动作领先同行。 传统业务较为稳定,战略布局5G市场 传统业务PCB化学品完成生产4.8万吨,贡献营收14.44亿元,同比-15.05%,毛利率为11.07%,同比-1.63pcts,化学试剂业务完成生产2万吨,贡献营收3.91亿元,同比+27.75%,毛利率为30.22%,同比+0.1pcts,传统业务毛利水平较为稳定。公司战略布局5G市场,加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目前已与中兴、华为等多个客户建立起研发合作。 投资建议: 考虑到公司锂电材料产品价格波动较大,我们下修公司2023/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2.43/4.34/5.89亿元,对应PE为36x/20x/15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新能源车发展不及预期,电池回收市场竞争加剧,金属材料大幅下降,产能释放不及预期。 | ||||||
2022-08-28 | 华安证券 | 陈晓,牛义杰 | 买入 | 维持 | 锂电业务高成长,回收产能加速积极布局锰铁锂 | 查看详情 |
光华科技(002741) 业绩 公司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7.65亿元,同比+52%,实现归母净利8253.75万元,同比+174.66%,扣非归母净利7859.18万元,同比+279.33%;其中22年Q2实现营收10.05亿元,环比+32.24%,实现归母净利润4723.27万元,环比+33.79%,实现扣非净利润4469.36万元,环比+31.85%,业绩符合预期。 锂电材料板块高增长,回收业务技术领先产能加速 公司2022年上半年锂电材料营收7.24亿元,同比+488.62%,毛利率20.5%,同比+14.45pcts,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公司大力发展锂电回收业务,自主研发的精细拆解工艺,可提升湿法回收增值空间,锂综合回收率超过95%,铁、磷的回收率超过98%,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产能方面,公司目前已具备1万吨梯次利用、1万吨三元电池回收产能,预计今年9月4万吨物理拆解产能完成,10月1万吨磷酸铁锂回收产能投产,另有5万吨回收产能在建,规划20万吨退役动力电池综合利用基地。 积极布局磷酸锰铁锂,技术储备未来可期 公司新发布公告拟在汕头投资2.47亿元建设年产3.6万吨磷酸锰铁锂及磷酸铁正极材料项目。磷酸锰铁锂由于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是未来正极材料发展趋势。公司制备的磷酸锰铁锂的设备及工艺简单,易于进行工业化生产,通过控制终产物的粒径,提高了磷酸锰铁锂作为电池正极材料的放电比容量,且同时具备安全性高,耐低温性能较好,电压平台较高,能量密度高等优势,竞争优势明显。 传统业务国产替代焕发活力,战略布局5G市场 公司2022年上半年PCB化学品业务收入7.5亿元,同比-3.4%,毛利率为12.3%,化学试剂业务收入1.9亿元,同比+38.7%,毛利率29.4%。公司PCB化学品及化学药剂业务将受益国产替代实现稳定增长。此外,公司战略布局5G市场,加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目前已与中兴、华为等多个客户建立起研发合作。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22/2023/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2.19/4.03/7.07亿元,对应PE为40x/22x/12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新能源车发展不及预期,电池回收市场竞争加剧,金属材料大幅下降,产能释放不及预期。 | ||||||
2022-08-28 | 东亚前海证券 | 李子卓 | 买入 | 维持 | 新能源布局初见成效,公司业绩迎高速增长 | 查看详情 |
光华科技(002741) 事件 8月25日公司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公司2022年H1实现营业收入约为17.65亿元,同比增长约52%;实现归母净利润0.83亿元,同比增长约174.66%,营收及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 点评 锂电池板块发力促公司业绩高增。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产线投产,随产能逐步释放,公司锂电池材料业绩亮眼。2022年H1公司锂电池材料业务创营收7.24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488.62%,占总营收41.02%,板块毛利率达20.5%,公司新能源产线产能逐步释放高效助力公司营收上行。 四大业务协同发展,技术研发深度布局。公司目前电子化学品、化学试剂、锂电池材料和退役电池综合利用四大主营业务同步发展,紧跟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加速发展锂电池材料及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业务。研发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0.72亿元,同比增长45.28%,共取得氟化亚锡制备方法等发明专利3项。 位列高景气赛道,公司发展前景广阔。随新能源车产业发展不断深入,动力电池回收业或将站至风口。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295.9GWh,在世界总量中占据显著地位。从动力电池换代角度看,2021年我国累计退役动力电池约32万吨,同比增长60%,预计到2025年我国需回收动力电池容量为137.4GWh,动力电池回收赛道爆发在即。公司积极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就该领域突破多项技术瓶颈。未来随动力电池、新能源车市场不断扩张,公司业绩或迎高速增长。 投资建议 伴随产能放量,公司未来业绩将持续提升。我们预期2022/2023/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8/4.45/6.23亿元,对应的EPS分别为0.48/1.13/1.58元。以2022年8月26日收盘价21.91元为基准,对应PE分别45.95/19.37/13.82倍。结合行业景气度,看好公司发展,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PCB化学品销量不及预期,产能释放不及预期,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 | ||||||
2022-08-28 | 申港证券 | 曹旭特,张远澄 | 买入 | 维持 | 半年报点评:铁锂旭日初升 回收征程将启 | 查看详情 |
光华科技(002741) 事件: 公司发布2022年半年报。22H1公司共实现营收17.65亿元,同比增长52%;归母净利润8254万元,同比增长175%;扣非归母净利润7859万元,同比增长279%。本期公司业绩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磷酸铁锂产能全面释放拉动营收利润高速攀升,下半年着重关注四季度1万吨磷酸铁锂回收产线的投产及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续改善。 点评: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线全面释放,锂电池材料成为公司主要支柱。进入2022年,公司1.4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线全面释放,同时磷酸铁锂价格飙升,催动锂电池材料业务高速增长。22H1锂电池材料业务营收7.23亿元,同比增长488.6%,占总营收比例达41%,同比提升超30pct。公司PCB化学品与化学试剂业务分别取得营收7.5亿元、1.95亿元,占比分别为42.5%、11%。 至暗时刻已过,毛利率全线恢复,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22H1公司各业务线毛利率呈现不同程度的恢复,PCB化学品业务毛利率12.3%,同比-4.5pct,但环比+3.1pct;化学试剂毛利率29.4%,同比-2.1pct,环比+0.4pct;锂电材料业务毛利率20.5%,同比+14.4pct,环比+6pct:公司综合毛利率恢复至17.5%,同比+1.1pct,环比+2.3pct,为两年内的新高。我们认为,各类金属原材料价格进入Q2后逐步回落,加上公司对产品结构的调整,将持续缓解成本压力;同时,锂电业务全面释放,且铁锂价格仍保持高位:公司下半年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 锂电回收规模化投产在即。公司1万吨/年磷酸铁锂回收产线将于10月正式投产,我们预计该产线将于年底接近满产。公司磷酸铁锂回收技术锂综合回收率≥95%,且能够近全量回收再造高质量磷酸铁,使公司磷酸铁锂回收业务的毛利水平显著高于同俦。若能够成功规模化投产,在有效提升公司盈利能力的同时,也为公司计划2024年于珠海投产5万吨磷酸铁锂回收产线积累充足的经验。 技术储备释放,试水磷酸锰铁锂。公司公告将投资2.47亿元在现有厂区建设3.6万吨磷酸锰铁锂及磷酸铁正极材料产线,建设期1年,预计达产年营收5.7亿元,利润总额7800万元。公司通过积极试水新兴正极材料生产领域,正逐步打造磷酸铁锂系正极材料从生产到回收的业务闭环,加深对电池产业链的融入。 投资建议:公司上半年业绩基本符合预期,公司成功转型电池材料领域,磷酸铁锂系正极材料生产+回收的业务闭环模式初具雏形。预计公司2022年~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3亿、4.24亿、6.25亿元,对应EPS为0.54元、1.08元、1.59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电池技术路线变革,新能源车需求不及预期等。 | ||||||
2022-08-26 | 浙商证券 | 张雷 | 买入 | 维持 | 光华科技2022半年度业绩点评报告:锂电材料已成核心业务,构建回收和锰铁锂等正极生产体系 | 查看详情 |
光华科技(002741) 投资事件 2022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65亿元,同比增长52.0%;归母净利润8254万元,同比增长174.66%;扣非归母净利润7859万元,同比增长279.33%。其中第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05亿元,同比增长58.09%;归母净利润4723万元,同比增长142.43%;扣非归母净利润4469万元,同比增长246.62%。 投资要点 锂电材料收入占比大幅增长,中期业绩增长基础坚实 2022上半年公司锂电池材料收入7.2亿元,同比增长489%;收入占比为41%,同比提升30个百分点,已成为公司核心增长点;毛利率20.5%,同比增长14.5个百分点,主要受益于锂电材料价格高位和产能规模提升。下半年汕头1万吨磷酸铁锂回收产线即将投产,并正在珠海建设5万吨磷酸铁锂回收线(对应5万吨磷酸铁和1.15万吨碳酸锂产能),回收产能将在近两年内迎来大幅度扩张,公司中期业绩增长具有坚实基础。 布局磷酸锰铁锂等正极材料,加快向新能源材料业务转型 公司在2018年便具有合成磷酸锰铁锂的技术储备,目前具有规模化生产能力,产品具有高安全性、较好耐低温性、高能量密度等优势。8月25日公司同步公告,拟投资2.47亿元在汕头现有厂区建设年产3.6万吨磷酸锰铁锂及磷酸铁正极材料,建设期12个月,测算项目达成后年收入5.7亿元,年利润总额7800万元。我们认为公司的正极材料生成和回收技术积累深厚,正加速向新能源锂电材料领域转型,逐步构建起磷酸系正极材料生产循环体系。 PCB化学品和化学试剂加快布局高端领域,受益国产替代提速 2022上半年公司PCB化学品业务收入7.5亿元,同比下降3.4%,收入占比约42%,毛利率12.3%;公司的“PCB制造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实力领先,正加快向IC封装、5G等高端领域转型升级,受益于国产替代推进。上半年化学试剂业务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38.7%,毛利率29.4%;公司具有超净高纯试剂化学试剂为生产能力,高端化持续推进。 盈利预测与估值 公司锂电材料回收已成为核心业务,逐步构建磷酸系正极生产体系。我们维持公司盈利预测,预计22-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2.42、4.59、7.12亿元,对应EPS为0.61、1.17、1.81元/股,当前股价对应的PE分别为36、19、1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风险;回收行业竞争加剧;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