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市值:538.43亿 | 总市值:538.43亿 | ||
流通股本:22.53亿 | 总股本:22.53亿 |
中国动力最近3个月共有研究报告1篇,其中给予买入评级的为1篇,增持评级为0篇,中性评级为0篇,减持评级为0篇,卖出评级为0篇;
发布时间 | 研究机构 | 分析师 | 评级内容 | 报告标题 | ||
本期评级 | 评级变动 | |||||
2025-08-30 | 国金证券 | 满在朋,房灵聪 | 买入 | 维持 | 订单持续高增,看好公司收入长期提升 | 查看详情 |
中国动力(600482) 8月29日,公司发布25年中报。1H25公司实现收入276.51亿元,同比增长11.22%,其中Q2收入153.39亿元,同比增长13.97%。1H25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9.19亿元,同比增长93.35%,其中Q2归母净利润5.24亿元,同比增长35.20%,业绩高增。 经营分析 上半年业绩高增,盈利能力持续提升。1H25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9.19亿元,同比增长93.35%。1H25公司毛利率16.49%,较1H24提升4.65pcts;1H25公司净利率为6.35%,较1H24提升3.21pcts,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1H25公司船海产业订单保持高增,经营质效持续改善。上半年公司船海产品生产交付数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面对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船订单显著下降的不利环境,公司进一步提高与船东、船厂沟通效率,加大主流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推介力度,船海产业新接订单继续维持较快增长。1H25公司船用低速柴油机交付台套数同比+18%,新接台套数同比+47%;船用中、高速柴油机交付套数同比+35%,新接台套数同比+32%;锚铰机交付台套数同比+11%,新接台套数同比+26%;舵机交付台套数同比+26%,新接台套数同比+61%;吊机交付台套数同比+375%,新接台套数同比+4%;船用齿轮箱交付台套数同比+78%,新接台套数同比+24%。应用产业领域,公司加强技术创新,推进精益化管理。1H25燃气轮机新接台套数同比+56%,锂电池新接功率同比+20%,偏航变桨新接台套数同比+62%,风电增速齿轮箱新接台套数同比+81%,看好公司船海产业收入持续提升。双燃料发动机技术持续突破,看好公司未来接单能力提升。1H25公司柴油机领域取得新成效,大功率甲醇双燃料低速机10X92DF-M-1.0-LPSCR实现交付应用,8S50ME-C9.7-GI-HPSCR双燃料发动机顺利交付,甲醇双燃料主机12G95ME-C-LGIM-EGRTC交付。随着双燃料技术提升,看好公司未来接单能力持续提升。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营业收入为579/655/742亿元,归母净利润为22/32/44亿元,对应PE为24/17/12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波动、人民币汇率波动、新订单增速不及预期、碳减排政策执行力度低于预期风险 | ||||||
2025-04-27 | 国金证券 | 满在朋 | 买入 | 维持 | 24年业绩高增,柴油动力量价齐升 | 查看详情 |
中国动力(600482) 业绩简评 2025年4月25日公司发布24年年报和25年一季报,24年实现营业收入516.97亿元,同比增长14.62%;实现归母净利润13.91亿元,同比增长78.43%。1Q25实现营业收入123.11亿元,同比增长7.98%,实现归母净利润3.96亿元,同比增长348.96%。 经营分析 受益船舶周期持续上行,公司柴油动力业务收入高增。受益造船周期持续上行,公司船海产业维持高景气度,2024年公司船海产业营业收入年度计划完成率达127.10%,新签合同年度计划完成率达141.56%。其中,在船用低速柴油机业务方面,2024年公司优化接单策略,优先承接高效益、高品质订单,新接低速机订单的毛利率同比提升4个百分点。订单交付方面,2024年公司生产船用低速柴油机485台,同比增长20.35%。2024年公司实现柴油动力业务收入228.74亿元,同比提升32.87%,保持高增。 柴油机维保网络建设顺利,售后市场收入24年实现高增。根据公司公告,2024年公司柴油机售后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在国内成功中标海警某部2024年装备定点维修服务单位,并完成上海保税区中心仓建设;在海外与10余家合作伙伴签订服务协议,完成阿姆斯特丹海外仓建设,海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已初步搭建全球服务体系,形成了“1+8+20”的全球服务网络布局,全年柴油机售后服务营业收入近15亿元,同比增长近25%。 双燃料技术持续突破,看好公司未来接单能力提升。近年来,公司双燃料船舶低速柴油机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根据公司公告,2024年公司完成世界首制10X92DF-M-LPSCR甲醇双燃料主机全负荷测试,完成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甲醇燃料低速试验机点火试验,完成全球首制6G70ME-C10.5-LGIA-HPSCR氨双燃料船用低速机开发。2024年公司低碳零碳主机接单占比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并实现氨燃料低速机批量接单。随着双燃料技术提升,看好公司未来接单能力持续提升。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营业收入为588/667/757亿元,归母净利润为23/33/45亿元,对应PE为20/14/10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波动、人民币汇率波动、新订单增速不及预期、碳减排政策执行力度低于预期风险 | ||||||
2024-10-31 | 国金证券 | 满在朋 | 增持 | 维持 | 三季报业绩高增,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 查看详情 |
中国动力(600482) 10月30日,公司发布24年三季报,24Q1-Q3公司实现收入366.20亿元,同比+12.84%;实现归母净利润7.43亿元,同比+80.49%。其中单Q3实现收入117.59亿元,同比+5.57%;实现归母净利润2.68亿元,同比+114.40%。 经营分析 前三季度业绩高增,毛利率稳步提升。根据公司公告,得益于柴油机子公司交付订单增加,低速柴油机价格上涨,以及公司船用机械销售规模扩大,公司24Q1-Q3实现归母净利润7.43亿元,同比+80.49%,业绩高增。24年以来,公司毛利率逐季度上涨,3Q24为14.87%,较Q1和Q2分别提升4.22和2.03pcts。 拟收购中船柴油机16.51%股权,看好公司利润弹性提升。根据公司公告,公司拟通过发行可转债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向中船工业集团收购中船柴油机16.51%的股权,并发行可转债募集配套资金。 本次公告前,公司持股中船柴油机51.85%,收购后持股比例预计提升到68.36%,将进一步加强公司对柴油机业务的深度整合,促进柴油机业务的高效决策和高质量发展。公司柴油动力业务盈利能力相对较高,1H24毛利率14.71%,较1H24整体毛利率高2.87pcts。在当前造船周期持续上行背景下,船用柴油机价格提升,高毛利率业务控股比例提升,看好公司未来利润弹性提升。 双燃料发动机技术提升迅速,看好公司未来接单能力提升。根据公司子公司中船发动机官微,9月30日,中船发动机建造的大缸径LNG双燃料船用低速发动机成功交付,标志着公司具备大缸径LNG双燃料船用低速发动机的制造和试验能力,公司在绿色船舶发动机建造领域实现新突破。1-3Q24中船发动机LNG双燃料船用低速发动机交付台套数和马力数分别同比增长30%和37.2%。此外,中船发动机预计2025年将具备大缸径氨燃料主机试验能力,同时具备年产30台套、150万马力的大缸径双燃料船用低速发动机生产试验能力,进一步提升柴油机接单能力。 盈利预测 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营业收入为526/611/70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1.50/19.38/29.77亿元,对应PE为45/27/18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波动、人民币汇率波动、新订单增速不及预期、碳减排政策执行力度低于预期风险 | ||||||
2024-09-01 | 国金证券 | 满在朋 | 增持 | 维持 | 1H24利润高增,看好未来盈利能力提升 | 查看详情 |
中国动力(600482) 业绩简评 8月30日,公司发布24年中报,1H24公司实现收入248.61亿元,同比+16.63%;归母净利润4.75亿元,同比+65.73%。公司2Q24实现收入134.59亿元,同比+10.74%;实现归母净利润3.87亿元,同比+53.09%,业绩高增。 经营分析 上半年业绩高增,船用低速柴油机业务表现优异。根据公司公告,1H24公司船海业务实现收入109.58亿元,同比+31.05%,新签合同121.36亿元,同比+18.56%。低速机方面,上半年公司生产船用低速柴油机224台,同比+14.87%,新签船用低速柴油机242台,同比+21.61%。同时,公司上半年顺利交付国内首台甲醇双燃料低速发动机,1H24产出的船用双燃料低速机同比增长(按功率测算)119.34%。受益低速柴油机板块表现突出,公司1H24实现归母净利润3.87亿元,同比+53.09%,业绩高增。 背靠中国船舶集团+双燃料技术提升,看好公司接单能力提升。公司是全球船用低速柴油机龙头,背靠全球最大造船集团中国船舶集团,船舶发动机订单确定性较高。此外,公司双燃料发动机技术领先,23年交付多台全球首制双燃料低速柴油机,24年5月公司生产的国内首制甲醇双燃料低速机成功实现双燃料模式供给和动车运行,未来有望成为国内最早具备持续交付能力的甲醇双燃料低速机厂商,进一步提升双燃料发动机接单能力。根据23年报,公司船用低速柴油机国内份额提升到78%,国际份额提升到39%。 发动机价格提升+钢价维持低位,看好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根据克拉克森,受益造船周期上行,近年来全球新造船价格持续上涨。截至7M24,全球新造船价格指数达187.98,同比+9.05%,造船价上行有望带动船舶发动机价格提升。根据国际船舶网,双燃料发动机价格比传统柴油发动机高20%以上,双燃料发动机渗透率提升,有望推动公司发动机价格结构性提升。此外,柴油机等设备主要原材料为钢材,根据iFind,钢材综合价格指数自21年9月以来呈现显著下滑趋势。随着原材料成本压力趋缓,叠加柴油机价格提升,看好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营业收入为526/611/70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1.50/19.38/29.77亿元,对应PE为42/25/16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波动、人民币汇率波动、新订单增速不及预期、碳减排政策执行力度低于预期风险 | ||||||
2024-07-10 | 国金证券 | 满在朋 | 增持 | 维持 | 柴油机量价齐升,公司1H24利润高增 | 查看详情 |
中国动力(600482) 业绩简评 7 月 9 日,公司发布 24 年中报业绩预告, 1H24 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4.59-5.16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 1.72-2.30 亿元,同比提升 60%-80%; 预计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3.83-4.37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 2.46-3.01 亿元,同比提升 180%-220%,业绩高增。 经营分析 产品结构优化,公司 1H24 利润高增。 根据公司公告, 1H24 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4.59-5.16 亿元,同比提升 60%-80%,业绩高增,主要系 1) 船舶行业发展良好,柴油机板块销售规模扩大,订单大幅增长,且主要产品船用低速发动机的订单价格和毛利率增长,毛利较高的机型销售量同比增加; 2) 上半年公司船用机械销售规模有所扩大,且毛利率较高的产品订单增长,利润同比提升。 背靠中国船舶集团+双燃料技术提升, 看好公司接单能力提升。 公司是全球船用低速柴油机龙头,背靠全球最大造船集团中国船舶集团,船舶发动机订单确定性较高。 此外, 公司双燃料发动机技术领先, 23 年交付多台全球首制双燃料低速柴油机, 24 年 5 月公司生产的国内首制甲醇双燃料低速机成功实现双燃料模式供给和动车运行,未来有望成为国内最早具备持续交付能力的甲醇双燃料低速机厂商,进一步提升双燃料发动机接单能力。根据 23 年报,公司船用低速柴油机国内份额提升到 78%,国际份额提升到 39%。23 年新接船用低速柴油机 560 台,同比+42.5%。 发动机价格提升+钢价维持低位,看好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根据克拉克森,受益造船周期上行,近年来全球新造船价格持续上涨。截至 6M24,全球新造船价格指数达 187.2,同比+9.55%,造船价上行有望带动船舶发动机价格提升。根据国际船舶网,双燃料发动机价格比传统柴油发动机高 20%以上,双燃料发动机渗透率提升,有望推动公司发动机价格结构性提升。此外,柴油机等设备主要原材料为钢材,根据 iFind,钢材综合价格指数自 21 年 9 月以来呈现显著下滑趋势。随着原材料成本压力趋缓,叠加柴油机价格提升,看好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我们预计 2024-2026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526.40/610.95/709.93 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1.50/19.38/29.77亿元,对应PE为40/24/16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波动、人民币汇率波动、新订单增速不及预期、碳减排政策执行力度低于预期风险 | ||||||
2024-06-03 | 国金证券 | 满在朋 | 增持 | 维持 | 国内动力系统龙头,柴油动力迎量价齐升 | 查看详情 |
中国动力(600482) 投资逻辑 国内动力系统龙头,经营业绩显著改善。 公司为国内舰船动力及传动装备龙头企业, 产品主要应用于国防动力装备、船舶和海洋工程等领域。 23 年受益船舶周期上行, 公司柴油机订单高增,叠加船用低速发动机价格增长,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7.79 亿元,同比增长超 100%。 受益造船周期上行,公司船用柴油机需求旺盛,合同负债持续攀升。21 年以来, 受益船舶更新替换和短期地缘政治等因素催化,船舶大周期持续上行。动力系统是船舶运行的核心设备,在全船设备总成本中占比约 30%以上,占整体造价的 20%以上,造船景气上行推动动力系统需求提升。同时,伴随着航运业环保政策趋严,双燃料船替代传统燃料船为大势所趋,利好双燃料发动机需求释放。公司是全球船用低速柴油机龙头,背靠全球最大造船集团中国船舶集团, 船舶发动机订单确定性较高; 此外公司双燃料发动机技术领先, 23 年交付多台全球首制双燃料低速柴油机, 24 年 5 月公司生产的国内首制甲醇双燃料低速机成功实现双燃料模式供给和动车运行,公司官微预计 24 年底中船发动机将建成 8 个甲醇双燃料试车台位, 2H24 将交付 6 台甲醇双燃料主机, 未来有望成为国内最早具备持续交付能力的甲醇双燃料低速机厂商,进一步提升双燃料发动机接单能力。 根据 23 年报,公司船用低速柴油机国内份额提升到 78%,国际份额提升到 39%。 23 年新接船用低速柴油机 560 台,同比+42.5%。 从合同负债来看, 21-23年公司合同负债由 36.14 亿元攀升至 146.68 亿元, 24 年一季度末进一步增长至 174.96 亿元,在手订单充足有望支撑公司收入长期增长。 发动机价格提升+原材料价格维持低位, 看好公司盈利提升。 根据克拉克森,受益造船周期上行, 近年来全球新造船价格持续上涨。截至4M24,全球新造船价格指数达 183.9, 同比+9.9%, 造船价上行有望带动船舶发动机价格提升。 根据国际船舶网,双燃料发动机价格比传统柴油发动机高 20%以上, 双燃料发动机渗透率提升,有望推动公司发动机价格结构性提升。 此外, 柴油机等设备主要原材料为钢材,根据iFind,钢材综合价格指数自 21 年 9 月以来呈现显著下滑趋势。 随着原材料成本压力趋缓, 叠加柴油机价格提升, 看好公司盈利能力提升。 盈利预测、估值和评级 我们预计 24-26 年公司收入为 526.13/605.19/698.63 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11.50/19.38/27.80 亿元,对应 PE 为 38X/23X/16X。受益发动机产品均价持续提升,公司未来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改善,给予公司 24年 46 倍 PE,对应目标价 24.16 元/股,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可转债转股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船舶行业周期上行不及预期风险。 | ||||||
2024-04-29 | 国金证券 | 满在朋 | 增持 | 维持 | 柴油机量价齐升,经营业绩显著改善 | 查看详情 |
中国动力(600482) 业绩简评 4月26日,公司发布23年年报和24年一季报,23年公司实现收入451.03亿元,同比+17.82%,归母净利润7.79亿元,同比+132.18%。(按照公司23年报会计政策变更后数据,22年收入、归母净利润调整为382.80、3.36亿元)。24Q1单季度实现收入114.02亿元,同比+24.42%,归母净利润0.88亿元,同比+167.82%。 经营分析 受益造船周期上行,公司船用柴油机需求旺盛,合同负债持续攀升。21年以来,受益经济弱复苏+船舶老龄化+环保政策趋严,船舶大周期景气上行,船厂在手订单饱满。动力系统是船舶运行核心设备,造船景气上行推动动力系统需求提升。同时,伴随着绿色船舶持续渗透,双燃料船替代传统燃料船为大势所趋,利好双燃料发动机需求释放。根据公司公告,2023年公司新接船用低速柴油机560台,同比增长42.49%,低速柴油机功率912万KW,同比增长15.68%。公司船用低速柴油机国内市场份额提高到78%,国际市场份额提高到39%。从合同负债来看,21-23年公司合同负债由36.14亿元攀升至146.68亿元,24年一季度末进一步增长至174.96亿元,在手订单充足有望支撑公司收入长期增长。 受益造船价上行+双燃料船渗透率提升,公司船用发动机均价有望持续提升。根据克拉克森,受益造船周期上行,全球新造船价格指数从21开始持续上涨。截至24年3月,全球新造船价格指数达183.17,同比+10.66%,环比+0.98%。船舶发动机为船舶运行核心设备,下游造船价上行有望推动发动机价格持续提升。此外,MANES预计,随着全球航运业脱碳步伐加快,到2030年全球新订船舶中,双燃料发动机占比将提升至85%左右。根据国际船舶网,双燃料发动机价格比传统柴油发动机高20%以上。双燃料发动机渗透率提升,有望推动公司发动机均价持续提升,利好公司盈利能力提升,2023年公司毛利率达13.28%,较2022年增长0.44pct。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营业收入为537.62/638.15/755.08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3.69/20.99/30.07亿元,对应PE为35/23/16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波动、人民币汇率波动、新订单增速不及预期、碳减排政策执行力度低于预期风险 | ||||||
2024-02-23 | 西南证券 | 胡光怿 | 首次 | 造船景气传导至上游,柴油机板块量价齐升 | 查看详情 | |
中国动力(600482) 投资要点 推荐逻辑:1、全球造船周期景气上行,传导至船舶配套产业。2023年上半年,公司新签低速机订单69.9亿元,同比增长30.6%。2、船舶发动机是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公司柴油机业务能够充分享受本次造船周期的景气,预计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将同比增加95.4%-146.5%。3、随着海运排放要求日益严格,LNG、甲醇燃料动力船舶比重明显提高,氨燃料、氢燃料动力船舶技术研发呈加速趋势。公司已取得甲醇燃料主机取得批量订单实现零的突破,预计未来相关订单释放加速。 随着航运市场的复苏,船东经营情况大大改善,出于老旧船、非环保船的更新需求,开始下新造船订单。集运市场的超景气使得集运船东盈利增加,资产负债表进一步优化,而集运船舶老化情况严重,因此21年爆发大量的集装箱船订单。22年,集装箱船新签订单开始回落,但仍处于历史高位水平,同时LNG船舶订单增加。23年底散货船订单开始出现增长。不同细分板块景气度不同,新船市场船型轮动趋势明显。 全球航运产业链从上游原材料供应开始,由中游船厂制造,延伸到下游航运公司应用。船厂新承接订单爆发,景气同样有望传导至上游船舶配套企业。同时随着环保政策趋严,全球造船市场将向绿色船舶加速变革,为相关船舶配套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契机。2023年上半年,公司新签低速机订单69.9亿元,同比增长30.6%,其中双燃料主机43.3亿元,同比增长32.8%;并取得甲醇燃料主机取得批量订单实现零的突破。 柴油机板块规模扩大,订单量价齐升,公司盈利提升明显。公司2015年启动重大重组,2022年进一步完成柴油机动力业务重组,柴油机业务体量提升。2023H1营收占比达到41.4%,贡献公司毛利占比为46.3%。作为产业链中核心环节,有望享受本轮上行周期,公司预计2023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6.5亿元-8.2亿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增加3.2亿元-4.9亿元,同比增加95.4%-146.5%。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74.3亿元、539.3亿元和626.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9亿元、12.9亿元、22.3亿元,EPS分别为0.36元、0.59元、1.02元。综合考虑公司主营业务柴油动力与造船行业高度相关,选取了造船行业3家上市公司作为估值参考,我们认为公司持续打造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首次覆盖,建议持续关注。 风险提示:汇率波动、造船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波动等风险。 | ||||||
2023-08-03 | 国金证券 | 满在朋 | 增持 | 首次 | 国内动力装备龙头,盈利改善有望超预期 | 查看详情 |
中国动力(600482) 投资逻辑 下游造船需求上行,公司船用发动机业务量价齐升, 23 年柴油动力业务营收增速超 35%。 目前船舶制造行业在手订单饱满,造船厂订单已排至 26/27 年交付。公司船用发动机生产节奏一般 12 个月左右,受益下游需求复苏,目前公司部分订单已排至 25 年。下游需求弹性叠加造船价持续上行情况下,公司船用发动机价格采用市场定价,预计 23 年价格相较 22 年有望上涨 10-20%。根据公司公告, 22 年公司船海产业实现营收 154.55 亿元, YoY+166%。 22 年公司船海产业新签合同 187.34 亿元, YoY+20%,我们预计 23-25 年公司柴油动力产品量 价 齐 升 , 有 望 实 现 营 收 173.39/239.28/315.85 亿 元 ,YoY+35.6%/38.0%/32.0%。 碳减排战略推动绿色双燃料发动机加速渗透,公司船用动力业务毛利率有望回升至 20%以上。 随着 IMO 碳排政策持续收紧,低碳船舶动力有望进一步凸显市场竞争优势。根据中船协统计, 2022 年新接订单中绿色船舶占比达 49.1%,相较 21 年结构占比接近翻倍。伴随船舶大型化叠加绿色化,双燃料动力技术难度更高,价值量更大。根据公司公告, 22 年公司双燃料主机合计交付 45 台, YoY+155.2%。伴随公司双燃料订单结构占比持续提升,公司盈利端有望持续向上,预计未来三年公司船用动力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17.6%/20.3%/22.1%。 公司背靠中船集团,自主品牌市占率进一步提升有望拉高盈利水平。 目前全球低速机被三大品牌( MAN、 WindGD、 J-Eng)垄断,其余厂商多为专利授权生产。 目前主要有德国 MAN 和中船集团 WinGD 两大品牌, 根据中船报统计, 22 年 WinGD 市占率约为 22%左右。公司背靠中船集团,通过加大研发、售后网络建设,构筑技术壁垒, 22 年底从集团获得优质发动机相关资产, 23 年将继续推进新绿色燃料发动机的研制,强化技术优势,有望持续提高自主品牌市占率。在绿色燃料发动机需求加速背景下,公司有望实现从“加工” 到“加工+品牌” 的高附加值化转型,提升产品议价能力。 盈利预测、估值和评级 预计公司 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7.24/17.16/25.89 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64/27/18 倍, 绿色燃料发动机订单占比加速+品牌市占率提升共振,公司盈利修复有望超预期。 给予公司 24年 35倍PE,对应目标价 27.46 元,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可转债转股风险、限售股解禁风险、股东减持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船舶行业周期上行不及预期风险 | ||||||
2023-07-24 | 浙商证券 | 王华君,王洁若 | 增持 | 首次 | 中国动力深度报告:船用动力系统龙头,受益行业大周期景气上行 | 查看详情 |
中国动力(600482) 投资要点 全球船用动力系统龙头,柴油机业务贡献主营收 公司是中国船舶集团下属唯一上市船用动力平台,是全球领先的船用动力系统研制生产公司,动力业务涵盖七大动力板块及相关辅机配套,2022年动力业务营收253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66%;其中柴油机业务为公司动力业务主要构成之一,2022年实现柴油机业务营收128亿,同比增长139%。随着公司重组整合完成,公司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未来有望受益于行业景气上行及产品升级持续兑现收益。 产业链:主要由研发、零部件制造和整机制造三大板块组成,下游为整船制造厂。船舶相关配套设备中,动力系统价值最高,占据船舶总成本的12%左右。 竞争格局:低速机市场中日韩三足鼎立,后续向中高速机市场持续突破。 发展趋势:高技术、高附加值、低碳环保将成为船舶动力的重要发展方向。 船舶行业:量价齐升,景气上行 需求持续上行:1)产业链传导模式:集装箱运价上涨—箱船船东大幅盈利—箱船船东资债表改善---上游造船业大幅下单;油轮因航线拉长、环保降速促油轮需求提升,导致运价上涨,后期有望加速下单;2)干散货船作为存量最大的一种主力船型,受制于产能船位有限,存在抢占产能而提前加速下单的预期,指数有望持续上涨。3)2023年1-5月,全国新接订单同比增长50%,我国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克拉克森新造船价格指数突破170点,创2009年以来新高,热门船型持续领涨。 供给产能出清:1)供给收缩:与上一轮周期相比,供给端大幅出清,产能持续向中韩转移,向头部企业转移,尾部产能显著出清,集中度提升;中国占全球造船业份额从上一轮周期约15%提升至本轮约50%;2)行业不断向头部集中(近十年CR10从40%提升至70%);3)扩产周期长,新增供给难度大,龙头公司2023-2027年业绩确定性强。 聚焦主业产品谱系全覆盖,研发为本创新为基保障长期增长 公司七大动力板块齐全,实现主流动力系统类型全覆盖,产品具备高性能和高附加值,市场竞争力强,应用场景广阔。公司为多细分领域龙头,聚焦柴油机主业资产整合,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巩固市场领先地位。 盈利预测及估值 预计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7.45/11.51/27.47亿元,同比增长124%、55%、139%,PE分别为64/41/17倍,PB为1.30/1.26/1.18。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造船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环保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