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 | 民生证券 | 黄文鹤,张骁瀚,陈佳裕 | 买入 | 首次 | 2025年半年报点评:京福安徽首次半年度盈利,中期分红提升股东回报 | 查看详情 |
京沪高铁(601816)
2025年8月29日公司发布2025年中报:2025H1公司营收210.1亿元,同比+0.7%,归母净利63.2亿元,同比-0.6%,扣非归母净利63.2亿元,同比-0.6%;25Q2公司营收107.9亿元,同比+0.3%,归母净利33.5亿元,同比-1.2%,扣非归母净利29.6亿元,同比-12.6%。
本线客运业务上半年转为正增长,跨线列车开行周转量同比持平。京沪高铁25H1营收同比小幅上涨,拆分业务来看:1)本线客流同比转为正增长:2025H1
京沪高铁本线运送旅客2500万人次,同比+1.2%,上半年全国铁路旅客周转量同比+2.7%,增速慢于行业整体,我们认为与京沪本线开行班列增加有限叠加公商务需求弱复苏有关。2)跨线路网周转量同比持平:2025H1跨线路网班列周转量同比+0.1%,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上半年公司营收增长略快于业务量增长。
同期债务偿还,25H1利息支出同比下降、债务偿还进程有所放缓。2025H1
公司利息支出8.04亿元,同比-24%,中报公司资产负债率22.3%,较2024年底提升1.5pcts,但同比往年处于较低水平,利息支出同比继续下降主要得益于公司持续偿还表内债务。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充足,过往年份偿还存量债务,25Q1资产负债率环比下降0.2pcts至20.7%,25Q2环比上升1.6pcts至22.3%,公司债务偿还进程有所放缓。我们预计公司盈利一方面持续受益利息支出节降,另一方面债务偿还强度减小将提升股东回报能力。
京福安徽首次半年度扭亏,京港高铁雄商段开通构成客源补充,关注后续盈利贡献。25H1京福安徽管辖线路列车运行里程2041万列公里,同比+7.5%,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拆分来看25Q1、25Q2公司分别盈利0.41亿元、亏损0.33亿元,2024年京港高铁雄商段进入快速建设期,雄商段贯通后将承接北部南下客流,我们看好京港高铁雄商段开通后对京福安徽路网的客源补充。
公司首次宣派中期分红,派息比例29.8%。2025年中报公司宣派现金分红18.8亿元(含税),分红比例29.8%,首次宣派中期分红,延续稳健分红政策。此外,公司已完成半年度股票回购,2024年公司启动上市以来首次股份回购,使用10亿元回购并注销股份,截至2025年5月末累计回购股份1.81亿股并完成注销,回购价格区间5.20-5.72元/股,平抑股价波动、提升投资者信心。
投资建议:上半年本线及跨线客运增速表现稳健,公司作为国内最优质的高铁资产具备长期价值,看好京福安徽扭亏后的盈利贡献以及雄商段通车后的列车增量。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2.5、136.6、150.4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9、19、17倍。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本跨线客流增长不及预期;委托运输成本增长超预期;新线路投运分流。 |
2025-08-31 | 国金证券 | 郑树明,霍泽嘉 | 买入 | 维持 | 业绩同比下滑 京福安徽实现盈利 | 查看详情 |
京沪高铁(601816)
业绩简评
2025年8月29日,京沪高铁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1H2025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0.1亿元,同比增长0.7%;实现归母净利润63.1亿元,同比下滑0.6%。其中,2Q2025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7.9亿元,同比增长0.3%;实现归母净利润33.5亿元,同比下滑1.2%。
经营分析
公司营收稳定增长,京福安徽首次实现盈利。1H2025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7%,主要系国内铁路客运市场形势平稳向好。1H2025京沪高铁本线列车运送旅客2499.6万人次,同比增长1.2%;跨线列车运行里程完成4855.6万列公里,同比增长0.1%;京福安徽公司管辖线路列车运行里程完成2040.7万列公里,同比增长7.5%。受益于京福安徽的里程同比明显提升,京福安徽实现净利润808万元,同比增长1.56亿元,首次实现报告期内盈利。
毛利率同比下滑,费用率同比改善。1H2025公司实现毛利率46.5%,同比下滑0.85pct,主要由于公司营收稳定,营业成本增长2.3%导致毛利率下滑。费用率方面,1H2025公司费用率为5.6%,同比下降0.82pct,其中管理费用率为1.91%,同比增加0.01pct;研发费用率为0.01%,同比持平;财务费用率为3.63%,同比下降0.83pct,主要或由于公司提前归还银行贷款以及利率下降,财务费用利息支出金额减少所致。由于毛利率同比下滑,1H2025公司归母净利率为30.1%,同比下滑0.41pct。
1H2025铁路运输量同比增长,公司盈利有望持续改善。1H2025,全国铁路完成客运量22.4亿人,同比增长6.7%;完成旅客周转量7995.8亿人公里,同比增长2.8%。中长期看,公司实行差异化定价,未来商务出行的刚性需求与京沪航线机票的涨价将进一步为提价提供支撑,同时子公司京福安徽的线位优势显著,路网完善后,规模效应释放,盈利有望持续改善。
盈利预测
考虑到上半年铁路客运需求增长较慢,下调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129.8亿元、135.4亿元、140.7亿元(原138.5亿元、148.5亿元、159.7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客运量修复不及预期、定价政策变化风险、安全风险、成本大幅变动风险、股东减持风险。 |
2025-08-31 | 信达证券 | 匡培钦 | 增持 | 维持 | 2025年中报点评:京福安徽转盈,看好京沪整体量价稳增 | 查看详情 |
京沪高铁(601816)
事件:京沪高铁发布2025年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0亿元,同比+0.7%,对应归母净利63亿元,同比-0.64%。
点评:
营收微增,归母净利略降。2025年上半年京沪高铁实现营收210.13亿元,同比+0.72%,对应录得归母净利63.16亿元,同比-0.64%。其中25Q1/Q2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64/33.52亿元,同比分别+0.03%/-1.22%。
本线客流量微增,跨线业务增速放缓。1)本线客运业务:2025年上半年公司本线列车运送旅客2499.6万人次,同比+1.2%,客流量稳增。2)跨线路网业务:25H1公司跨线列车运行里程完成4855.6万列公里,同比+0.1%,京福安徽线列车运行里程2040.7万列公里,同比+7.5%。跨线业务量增速明显放缓,京福安徽线业务量保持较快增速。
京福安徽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2025年上半年京福安徽实现盈利,录得净利润807.9万元,同比上年同期-1.48亿元扭亏1.56亿。公司相应少数股东损益为0.028亿元,上年同期为-0.52亿元。
本线业务有望量价稳增驱动业绩增长。上半年本线业务旅客量稳增,我们认为全年客流量或能保持增长,同时票价若能结构性上调,量价稳增有望驱动业绩增长。跨线路网业务量主要是京福安徽线增长驱动,看好公司全年业绩稳增。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130.21/136.67/143.46亿元,同比分别+2.0%、+5.0%、+5.0%,对应每股收益分别为0.27、0.28、0.29元,8月29日收盘价对应PE分别为20.07、19.12、18.21倍。我们看好公司本跨线业务发展,维持对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因素:宏观经济波动风险,清算政策调整风险,委托管理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京福安徽运量增长不及预期风险等。 |
2025-08-01 | 中银证券 | 王靖添,刘国强 | 增持 | 首次 | "京沪主动脉+京福新线网+票价浮动化"三维共振,高铁龙头再启航 | 查看详情 |
京沪高铁(601816)
2024年,京沪高铁实现营业总收入421.57亿元,同比增长3.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7.68亿元,同比增长10.59%,公司在疫情后复苏阶段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京福安徽营收加速增长,叠加雄商高铁2026年通车预计贡献增量客源车次,中长期具有明显成长性。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京沪高铁:中国高铁标志性工程,2024年归母利润超127亿元。京沪高铁是中国高速铁路的标志性工程,全长1318公里,2011年全线通车,2020年A股上市,累计运输旅客超16亿人次。公司商业模式是采取委托运输管理模式运营,运输组织由沿线铁路局具体负责。公司主营业务为高铁旅客运输,营收来源主要分为旅客运输收入和路网服务收入,2024年分别占比为38%和62%。2024年和2025年Q1营收分别为421.6亿元和102.2亿元,同比增长3.6%和1.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7.7亿元和29.6亿元,同比增长10.6%和0.03%,毛利率分别为47.4%和45.4%。
高铁行业:2024年发送旅客超32亿人次,中国公众最偏好的出行方式之一。2008年京津城际开行标志中国进入高铁时代,截至2024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已超过4.5万公里。2024年高铁客运量占铁路客运量比例超75%。
关键因素:①票价机制:高铁客运价格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京沪高铁差异化定价策略有效平衡客流量与收益,当前执行的二等座票价较京沪航线经济舱均价低超20%,价格优势明显。②出行需求:2024年京沪高铁沿线七省市GDP占全国三成以上,有效支撑高铁客运出行需求。③网络效应:日益完善的高铁网络催化增量出行需求,雄商高铁未来开通有望为京福安徽线路带来增量客源。④技术进步:动车组技术进步改善高铁线路使用效率,目前我国时速达450km/小时的CR450动车组正在研发过程中,展望未来若后续逐步落地应用,将有助于高铁线路提供更加充足的产能供给。
同业对比:京沪高铁运营模式“轻”优势,日本东海客运盈利能力具备领先水平。国内方面,京沪高铁委托管理模式运营,广深铁路全环节负责运行,京沪高铁的商业模式更偏向高附加值的长途干线运营与路网资产收益,而广深铁路则侧重综合运输服务与区域市场深耕。中日对比方面,日本东海客运盈利能力更具优势,京沪高铁资产负责率相对较低。
估值
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的营业收入为441.73/464.31/492.40亿元,同比增长4.8%/5.1%/6.0%。预计公司2025-2027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29.36/143.69/159.36亿元,同比增长1.3%/11.1%/10.9%,预计2025-2027年公司EPS分别为0.26/0.29/0.33元/股,对应20.6/18.6/16.7倍PE。首次覆盖,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宏观经济波动抑制出行需求风险,跨线列车协同效应弱化风险,京福安徽盈利可持续性风险,刚性成本压力,交通方式替代竞争加剧风险。 |
2025-07-27 | 太平洋 | 程志峰 | 增持 | 维持 | 京沪高铁,25Q1点评,回购股份注销后才派息,凸显分红诚意 | 查看详情 |
京沪高铁(601816)
事件
近期,京沪高铁宣布6月完成回购股份注销,总股本从491亿变为489亿。在7月份按照此股本为基数,完成24年度股息权益分派。
公司在2024年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总收入421.57亿,同比增+3.62%归母净利127.68亿,同比增+10.59%;扣非归母净利127.63亿,同比增+10.51%;基本每股收益0.26元,加权ROE为6.4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00.65亿元。
公司24年派发现金股息约57.83亿人民币,全年分红1次,约占当年度净利润比例的45.3%;每股分红0.118元(含税);若仅以年报披露日A股的收盘股价计算,1次分红对应股息率约为2.1%,已在25年7月派息完毕。
2025年Q1,营收102.23亿,同比增+1.16%,扣非归母净利润增29.64亿,同比增+0.02%。
点评
24全年,京沪高铁,本线列车运送旅客5201.6万人次;跨线列车运行里程完成10250.7万列公里,较去年同期增长11.4%;京福安徽公司管辖线路列车运行里程完成3763万列公里,同比增长5.7%。
近期,公司与北京局、济南局和上海局,签订协议,就25-27年的委托运输费用标准,规定结算单价以24年度单价为基数,自25年度起每年在上一年度结算单价(不含税)的基础上按照5.355%增长执行。
公司除了投资、建设、运营的京沪高铁之外,还有控股65.08%的子公司京福安徽公司,此为合蚌客专、合福铁路安徽段、商合杭铁路安徽段、郑阜铁路安徽段的投资、建设、运营主体,是中长期的潜力方向。
投资评级
公司下一步,拟继续优化运力供给,完善票价浮动策略,开展客运品质提升行动,还研究高铁与文旅融合方案等。综述,我们看好公司提升竞争力的经营策略,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风险;运输安全风险; |
2025-05-13 | 国信证券 | 罗丹,高晟 | 增持 | 维持 | 本线客流增长承压,京福安徽一季度扭亏为盈 | 查看详情 |
京沪高铁(601816)
核心观点
京沪高铁披露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21.6亿元(+3.6%),归母净利润127.7亿元(+10.6%);2024年四季度单季营收98.0亿元(+0.01%),归母净利润27.5亿元(+4.6%);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2.2亿元(+1.2%),归母净利润29.6亿元(+0.03%)。
本线客运量增长承压,跨线列车业务量同比增长稳健。2024年全年,国内铁路客运复苏趋势明显,全国铁路客运量达到43.1亿人次,同比增长11.9%。受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京沪线本线商务出行人群占比有所下降,全年本线列车运送旅客量同比下降2.3%至5201.6万人次。而跨线列车业务量仍然呈稳健增长态势,京沪跨线列车全年运营里程完成10250.7万列公里、同比增长11.4%;京福安徽公司管辖线路列车运营里程完成3763万列公里,同比增长5.7%。在宏观经济相对承压且出行需求较为疲软的背景下,2025年一季度,全国铁路实现客运量10.7亿人次,同比增长5.9%,京沪线本线列车运送旅客量同比实现了1.8%的正增长,客座率同比有所下滑,跨线业务列车开行量增速放缓至2.0%。
2024年毛利率有所改善,京福安徽公司一季度扭亏为盈。受益于规模效应,客流量及列车开行量的修复摊薄了固定成本,公司2024年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全年实现毛利率46.9%,同比增加1.6pct。费用端,债务规模持续减少从而带动财务费用率下降1.6pct。子公司京福安徽全年亏损约2.77亿元,同比显著减亏(2023年亏损9.7亿元)。2025年一季度,受京沪线产能利用率下行影响,公司实现毛利率45.4%,同比下降0.8pct,财务费用率同比下降0.9pct至3.8%。京福安徽在今年一季度同比实现扭亏为盈,主要得益于京福安徽的跨线列车运营里程同比维持稳健增长。
长期价值凸现。中长期来看,京沪高铁是我国铁路集团的核心资产,盈利能力较强,经营稳健且风险低,而且高铁定价逐步市场化为公司未来业绩增长打开了空间,此外,子公司京福安徽公司未来盈利增长仍然具有潜力。
风险提示:铁路客流增长不及预期,价格调整不及预期,安全事故投资建议: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
2025-05-12 | 中邮证券 | 曾凡喆 | 增持 | 维持 | 跨线车持续助力增长,2024年业绩稳定上行 | 查看详情 |
京沪高铁(601816)
l京沪高铁披露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
京沪高铁披露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1.6亿元,同比增长3.6%,实现归母净利润127.7亿元,同比增长10.6%,第四季度营业收入98.0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归母净利润27.5亿元,同比增长4.6%。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2.2亿元,同比增长1.2%,归母净利润29.6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l本线车略有下滑,跨线车平稳上行助力营收增长
受公商务出行偏弱影响,2024年京沪高铁本线车运送旅客5201.6万人次,同比下降2.3%,单位旅客收入同比提高约0.8%,客运业务收入158.3亿元,同比下降1.6%。随着全国铁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公司作为我国东部客运网络大动脉的地位愈发稳固,叠加因私出行持续增长,公司跨线车业务保持平稳上升势头,2024年京沪高铁跨线车业务量同比增长11.4%,京福安徽公司管辖线路跨线车业务量同比增长5.7%,拉动公司路网服务业务收入达到259.5亿元,同比增长7.1%。
l成本基本稳定,费用继续下行,24年业绩基本符合预期
2024年京沪高铁核心成本中折旧成本略有下降,能源成本同比基本持平,其余成本基本与业务量增长同步,整体成本221.8亿元,同比小幅增长0.6%。费用端继续下行,其中管理费用率同比略升0.03pct至2.00%,研发费用率基本稳定,财务费用率因公司持续盈利偿还债务及利率下行影响同比进一步减少1.57pct至4.24%。整体来看,公司2024年业绩基本符合预期。
l2025年一季度经营平稳,京福安徽公司实现盈利
2025年一季度公司经营表现平稳,营业收入及利润均小幅增长,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少数股东损益转正,或意味着京福安徽公司已经实现一季度盈利,经营表现持续向好。
l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未来因私出行有望持续保持稳定增长,拉动公司路网服务业务表现,同时因公出行亦有望逐步恢复,改善京沪本线车运营状况。预计2025-2027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39.2亿元、458.6亿元、479.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6.5亿元、146.7亿元、159.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9%、7.5%、8.4%,维持“增持”评级。
l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下滑,业务量增长不及预期,安全事故。 |
2025-04-30 | 信达证券 | 匡培钦 | 增持 | 维持 | 2024年报暨2025年:一季报点评:跨线业务保持增长,京福安徽有望实现扭亏 | 查看详情 |
京沪高铁(601816)
事件:京沪高铁发布2024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127.68亿元,同比+10.6%;25Q1实现归母净利润29.64亿元,同比+0.03%。
点评:
24年营收微增,归母净利同比增长11%。京沪高铁2024年实现营收421.6亿元,同比+3.62%,对应录得归母净利127.68亿元,同比+10.59%,符合预期。25Q1公司实现营收102.2亿元,同比+1.16%,对应归母净利29.64亿元,同比+0.03%。
本线客流量及收入略降,跨线业务增速更快。业务拆分看:1)本线客运业务:2024年实现收入158.3亿元,同比-1.6%,在公司总营收中占比37.5%。全年本线列车运送旅客5201.6万人次,同比-2.3%,人流量有所下降。2)跨线路网业务:2024年实现收入259.5亿元,同比+7.1%,营收占比61.6%。全年跨线列车运行里程完成10250.7万列公里,同比+11.4%,京福安徽线列车运行里程3763万列公里,同比+5.7%。本线需求稍弱,跨线业务重点发力,业务量及收入增速较快。
京福安徽亏损收窄,25年或能实现扭亏。2024年,京福安徽录得净亏损,净利润-2.77亿,公司相应少数股东损益为-0.97亿元。25Q1少数股东损益0.14亿元,同比扭亏转正,我们预计京福安徽公司今年或能实现盈利。
看好跨线业务稳步增长。跨线路网业务量与跨线车列次、运营里程等因素正向相关。随路网逐步完善,公司本线跨线列车调整,跨线车列次、运营里程等有望增长,我们预计将带动路网服务业务量进一步增加,进而带动公司业绩稳步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135.05/144.28/153.55亿元,同比分别+5.8%、+6.8%、+6.4%,对应每股收益分别为0.28、0.29、0.31元,4月29日收盘价对应PE分别为21.27、19.91、18.71倍。我们看好公司本跨线业务发展,维持对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因素:宏观经济波动风险,清算政策调整风险,委托管理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京福安徽运量增长不及预期风险等。 |
2024-10-31 | 信达证券 | 匡培钦 | 增持 | 维持 | 京沪高铁24Q3业绩点评:子公司京福安徽首季度转盈,本线车业务需求稍弱 | 查看详情 |
京沪高铁(601816)
事件:京沪高铁发布2024年三季报。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100.15亿元,同比+12.3%;单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36.58亿元,同比-3.17%。
点评:
营收略降,归母净利同比下降3%。京沪高铁24Q3实现营收114.9亿元,同比-0.94%,对应录得归母净利36.58亿元,同比-3.17%,略低于预期。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23.55亿元,同比+4.8%,对应归母净利100.15亿元,同比+12.3%。
本线车业务拖累整体毛利率。收入及成本上看,24Q3公司营收同比-0.94%,营业成本同比+0.73%,我们预计可能是本线业务周转量同比下降影响。业务收入下降,成本仍有增长,致使24Q3公司整体毛利率同比下降0.84pct至49.58%。
京福安徽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少数股东损益增加。2024年单三季度,公司少数股东损益1501万元,来自京福安徽公司;我们预计京福安徽公司实现盈利,单三季度利润约0.43亿元。少数股东损益同比增加,公司归母净利减少。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127.74/140.96/152.48亿元,同比分别+10.6%、+10.4%、+8.2%,对应每股收益分别为0.26、0.29、0.31元,现价对应PE分别为21.76、19.72、18.23倍。我们看好公司本跨线业务发展,维持对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因素:宏观经济波动风险,清算政策调整风险,委托管理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京福安徽运量增长不及预期风险等。 |
2024-09-20 | 信达证券 | 匡培钦 | 增持 | 首次 | 公司深度报告:坐拥黄金路产,铁路龙头未来成长可期 | 查看详情 |
京沪高铁(601816)
本期内容提要:
高铁承运量快速提升,铁路黄金资产上市。
1)行业:铁路发展成效显著,高铁规模持续扩大。营业里程上,2008~2023年,铁路/高铁营业里程年均增速为4.7%/32.0%。截至2023年末,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增至4.5万公里,占铁路总里程比例为28.3%。旅客周转量上,铁路已成为最主要的大众出行方式,2022年,铁路周转量占比为50.9%,其中高铁在铁路中的周转量占比达到66.7%。
2)公司:京沪线黄金资产,经营稳健坐拥百亿利润。公司线路纵横首都北京和经济中心上海,沿线覆盖了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最具潜力的区域,运输需求旺盛,客运量增长迅猛。凭借显著的区位优势及高铁出行需求的持续增加,公司盈利稳增。2019年前,公司营收及归母净利保持稳步增长,归母净利同比增速保持在10%以上。2023年公司营收/归母净利达到407/115.46亿元,较2019年同期+16.7%/+4.3%。
收入源自客票及路网服务,成本整体较稳定。按是否担当列车,公司业务可分为本线及跨线业务。本线客票业务主要是公司为乘坐担当列车的旅客提供高铁运输服务并收取票价款;跨线的提供路网服务业务则是公司向其他铁路运输企业提供线路使用、接触网使用等服务并收取相应费用等。2019年前,两大主营业务收入基本对半,跨线路网服务业务毛利占比约六成。2023年,公司本线/跨线业务收入分别为160.8/242.2亿元,占比分别为39.5%/59.5%。公司营业成本较稳定,其中委托运输管理费、动车组使用费、折旧和能源支出为主要成本项,合计占比约90%。
未来展望:票价市场化持续,运量仍有增长。
1)旅客运输业务:京沪黄金通道,量价有望双升。旅客运输业务收入取决于票价及旅客量情况,二者均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票价端,随着高铁票价市场化机制改革持续推进及大众人均收入提升、出行需求增加,票价可能会迎来进一步上涨。旅客量端,可通过提升客座率、增加发车频次、增加加长列车车次等方式提升旅客量。
2)提供路网服务业务:南北大通道价值提升,跨线车稳步增加。我们预计该业务收入增长主要依托于跨线列车车次、运营里程等量的提升。服务价格由国铁集团定价,费率相对稳定;业务量大体与跨线车列次、运营里程、旅客数等正向相关。随路网逐步完善,公司本线跨线列车调整,跨线车列次、运营里程、旅客人数等均有望增长,我们预计将带动路网服务业务量进一步增加。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130.54/144.02/155.81亿元,同比分别+13.06%、+10.33%、+8.19%,对应每股收益分别为0.27、0.29、0.32元,现价对应PE分别为19.94、18.07、16.70倍。综合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情况考虑,首次覆盖,我们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因素:宏观经济波动风险,清算政策调整风险,委托管理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京福安徽运量增长不及预期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