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情中心 - 中国船舶(600150) - 公司资料

中国船舶

(600150)

  

流通市值:1364.09亿  总市值:1364.09亿
流通股本:44.72亿   总股本:44.72亿

中国船舶(600150)公司资料

公司名称 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上发行日期 1998年04月20日
注册地址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浦东大道1号
注册资本(万元) 44724287580000
法人代表 盛纪纲
董事会秘书 陶健
公司简介 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核心军民品主业上市公司,整合了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大型造修船、机电设备、海洋工程等业务,具有完整的船舶行业产业链。作为世界航运业的伙伴,公司秉承“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中国船舶集团“海洋防务装备产业、船舶海工装备产业、海洋科技创新应用产业、船舶海工服务业”四大产业布局,以强大的科研创新实力、先进的管理水平和精湛的制造工艺,不断推出一系列大型绿色环保船型和船机新产品,持续引领船舶工业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公司下属有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和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四家子公司。
所属行业 船舶制造
所属地域 上海
所属板块 军工-中字头-预盈预增-风能-融资融券-海工装备-央国企改革-IPO受益-沪股通-一带一路-2025规划-航母概念-军民融合-MSCI中国-中特估-央企改革
办公地址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浦东大道1号
联系电话 021-68860618
公司网站 csscholdings.cssc.net.cn
电子邮箱 stock@csscholdings.com
暂无数据

    中国船舶最近3个月共有研究报告3篇,其中给予买入评级的为3篇,增持评级为0篇,中性评级为0篇,减持评级为0篇,卖出评级为0篇;  更多

发布时间 研究机构 分析师 评级内容 相关报告
2025-02-19 诚通证券 范云浩买入中国船舶(6001...
中国船舶(600150) 事件: 2025年2月18日,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船舶”)召开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船舶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暨关联交易方案》、《中国船舶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等23项议案,标志着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重组交易取得重大进展。 股权结构:中船工业集团仍为控股股东,中国船舶集团仍为实控人;中船重工集团持股13.98%,成为第二大股东 本次换股吸收合并完成后,预计中船工业集团持有存续公司的股份数量为200,743.61万股,持股比例为26.71%;中国船舶集团合计控制存续公司的股份数量为370,470.67万股,控股比例为49.29%。存续公司的控股股东仍为中船工业集团,实际控制人仍为中国船舶集团,最终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均未发生变更。 市场地位:合并后以CGT计手持订单量的国内份额将达22.87% 从以CGT计的手持订单量来看,2025年2月初中国手持订单量约8,958.5万CGT,中国船舶集团手持订单约2,994.8万CGT,国内份额约33.43%。其中,中国船舶手持订单约为2,793.4万CGT,国内份额约13.42%;中国重工手持订单约3,640.3万CGT,国内份额约9.46%;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合计手持订单约2,049.1万CGT,合计国内份额约22.87%,居全国船企首位。 从以CGT计的新接订单量来看,2024年中国新接订单量约4,744.3万CGT,中国船舶集团新接订单约1,449.0万CGT,国内份额约30.54%。其中,中国船舶新接订单约为510.9万CGT,国内份额约10.77%;中国重工新接订单约403.7万CGT,国内份额约8.51%;合并后合计新接订单约914.6万CGT,合计国内份额约19.28%。 从以CGT计的造船完工量来看,2024年中国造船完工量约2,185.7万CGT,中国船舶集团造船完工量约681.8万CGT,国内份额约31.19%。其中,中国船舶造船完工量约为347.2万CGT,国内份额约15.88%;中国重工造船完工量约167.9万CGT,国内份额约7.68%;合并后合计造船完工量约515.1万CGT,合计国内份额约23.56%。 展望:内部协同提质增效,集团优质资产有望加速注入 中国船舶内部有望发挥合并双方协同效应,实现业务与产品提质增效。交易完成后的中国船舶统一整合了中国船舶、中国重工的船舶修造业务,在规范同业竞争的同时,有望通过核心资产及业务的专业化整合以及核心资源协调,充分发挥合并双方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聚焦价值创造、提高经营效益、提升品牌溢价,从而进一步有效提升中国船舶核心竞争力,打造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 在中国船舶内部提质增效的同时,沪东中华等更多优质资产也有望加速注入中国船舶。本次中国船舶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交易的稳步推进,标志着进一步大规模资产及业务整合正在加速进行。2025年1月25日,中国船舶发布了《关于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变更避免同业竞争承诺的公告》,表示要在发函日起后三年内剥离沪东中华不宜注入上市公司的资产使沪东中华符合注入上市公司条件。据此,我们判断2025-2028年将是中国船舶集团资产及业务整合大年,以沪东中华为代表的优质资产有望注入中国船舶,进而塑造“产能整合、分工协同、集中研发、统一营销”的集团化运营体系、建设中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的旗舰型船舶制造企业。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 盈利预测:考虑到本轮船舶行业周期还在上行早期阶段,存量船队老龄化程度仍在高位,绿色船型发展趋势确定,在不考虑重组交易的情况下,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26.59/925.07/1,013.80亿元,yoy+10.5%/11.9%/9.6%,分别实现净利润38.42/75.41/95.01亿元,yoy+29.9%/96.3%/26.0%,对应PE分别为37.5/19.1/15.2X。 投资评级: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全球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红海航道危机得到缓解,运距下滑导致船队需求下降;全球新造船价格水平维持历史高位,可能导致船东购船意愿减弱;新造船市场新接订单水平具有脉冲性,存在短期间内冲高或下降的可能性;运价被部分市场人士视为新造船订单的前瞻性指标,若出现大幅波动将给订单和市场情绪造成影响;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重组流程仍在进行中,存在重组进程不及预期的可能性
2025-01-27 东吴证券 周尔双,...买入中国船舶(6001...
中国船舶(600150) 投资要点 受益周期上行,造船龙头迎业绩拐点 公司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3-40亿元,同比增长12%-35%,扣非归母净利润27-34亿元,同比扭亏(2023年同期为-3亿元)。2024年单Q4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0-17亿元,同比增长160%-337%,扣非归母净利润8-15亿元,同比增长452%-962%。公司业绩高增,主要受益于:(1)受益造船周期上行公司在手订单饱满、且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交付的民船量利齐升,(2)前期包袱逐步清退、精益管理推进。 重组方案已获批,后续沪东中华有望注入 2025年1月7日公司发布公告,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国资委等主管部门批复;1月25号公司发布公告:(1)重组预案已获得双方董事会审议通过;(2)出具《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关于避免同业竞争的承诺函》,承诺公告后三年内剥离沪东中华不宜注入上市公司的资产,使其满足注入上市公司的条件,并向重组后存续的董事会提议将沪东中华注入上市平台。沪东中华为中船集团下核心造船资产,主营中大型集装箱船和LNG船,根据克拉克森,截至2025年1月25日,公司在手订单约738万CGT。公司周期上行吸收合并中国重工有利于减少同业竞争,发挥协同,提高供应链效率,后续若沪东中华注入,将进一步增厚上市平台业绩和综合竞争力。 供需缺口短中期难以消除,新造船市场景气度有望延续 2024年全球新造船市场高景气延续,新签订单、船价维持高位:根据克拉克森,2024年全球船厂共签订新船订单1.7亿载重吨,位于历史高位,截至2024年12月28日,克拉克森新造船指数较2024年初上涨6%,距离2008年历史峰值1.3%。我们认为船舶行业供需缺口短中期难以消解:全球造船业于2011年开始进入产能出清阶段,2024年船厂产能仅约0.5亿CGT,较2010年产能高点下降了26%,全球活跃船厂数下降了56%。当前造船产能正在逐步修复,但较上一轮周期,中国以外的区域难以大规模重启和扩张产能,供给端具备明显刚性。需求端,2024年全球船队规模约10亿CGT,较2010年增长了58%,全球平均船龄仍持续上行,存量更新将支持需求稳定增加。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预告中值为37亿元,出于谨慎性考虑,我们调整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37(原值39)/79(维持)/108(维持)亿元,当前市值对应PE为41/19/14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地缘政治风险、原油价格波动等。
2025-01-24 诚通证券 范云浩买入:“巨舶”乘风起...
:“巨舶”乘风起,“船越”大周期》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中国船舶(600150) 公司概况: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国内军船及民船领军企业 中国船舶是中国船舶集团核心军民品主业上市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核心上市平台,以CGT计手持订单量来看,国内新造船市场份额约13.32%。自2019年两船合并以来,中国船舶持续参与集团内资产及业务整合,船舶造修业务占比提升至95%+,呈现专一化趋势。同时受益于船舶行业高景气,公司营收盈利同步改善、降本增效取得显著成果。重组进度上,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交易已在2024年1月获国务院国资委等主管部门批复意见,相关事项正在持续推进。交易完成后,以CGT计手持订单量国内市占率或达22.52%,有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最大船企。 需求侧:长、中、短三周期共振,新造船市场需求旺盛 长周期:国际贸易需求具有稳定性。国际海运贸易量与GDP增速呈同比例关系,基于UNCTAD对2025-2029年国际海运贸易量年均2.4%的增长假设,我们的测算结果显示:乐观情景(运距与效率系数保持2024年水平)下贸易量增长将带来年均6,120万DWT的新船需求、中性情景(运距下降2.5%、效率系数下降1.0%)下为5,291万DWT、悲观情景(运距下降5.0%、效率系数下降2.0%)下为4,480万DWT。 中周期:船舶老龄化带来的存量更新需求具有周期性和确定性。回顾上一轮造船周期,考虑船舶20-25年的自然使用寿命,1998年以来的新造船舶已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我们的测算结果显示,2035-2039年将是更新需求的高峰期(年均1.28亿DWT)。与此同时,环保要求也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催生替换需求。 短周期:航运市场景气度主要关注红海航道危机进展。从吨数变化和平均运距趋势两方面观察发现,受红海航道危机影响,2023年全球海运平均运距yoy+5.0%、2024年+6.2%,是推动吨英里海运量快速增加的主要动力。由于红海危机的影响短时间内不会完全消退,航运需求有望维持小幅度增长。 供给侧:中国份额持续提升,中国船舶有望扩大优势 从国际层面来看,2024年全球造船业三大指标表现亮眼,中国造船业在全球份额占比进一步提升。全球新接订单量实现大幅增长,总量达1.68亿DWT,yoy+31.17%,折合0.66亿CGT,yoy+32.43%。中国新接订单量为1.29亿DWT,全球份额占比达76.94%;按CGT计的份额为69.88%,从DWT计份额与CGT计份额的“剪刀差”来看,中国在高端船型上仍有发力空间。 从国内格局来看,中国船舶在国内造船业份额保持领先,未来有望扩大优势。截至2024年12月,中国船舶集团以CGT计的手持订单量国内份额达33.06%,其中中国船舶约13.32%、中国重工约9.20%。随着内部整合持续推进,中国船舶集团有望进一步优化产能结构、增强整体竞争力。 景气度:航运市场总体呈现高景气,细分船型稍有分化 航运市场总体供不应求,推动“运价—收益—船价”传递式上涨。2024年底,全球新造船价格指数报189.09点,yoy+6.02%;中国新造船价格指数报1,129点,yoy+5.91%,连续4年实现大幅增长,名义数据几乎达到了2008年历史最高水平,但按通胀调整后仍低约30%。 从成本价格来看,中国造船板价格仍处于下跌通道内。2025年1月10日,中国造船板价格报3468.0元/吨,较2021年5月14日的高点下跌47.37%,处于历史价格中枢。纵向对比上一轮造船高峰期(2011年),目前造船板价格已下降约31.77%。 细分船型出现一定分化。①油船方面,由于全球石油需求趋势走软、油船逐渐进入新一轮交付周期,我们认为仍需等待季节性回暖,同时关注特朗普鼓励开采传统化石能源对油运的利好作用;②散货船方面,长途铁矿石和铝土矿出口业务和红海绕行两因素稳固支撑散货船需求,同时散货船交付量增长速度较为缓和,我们预计散货船市场供需匹配;③集装箱船受红海航道情况影响较大,在危机持续的情况下,考虑到集装箱船交付水平较高,我们预计全球集装箱航运需求将逐步缓和。从2025年初来看,为避免特朗普提议的关税措施,集装箱海运需求可能短期内有抢运需求,支撑景气度小幅上升。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盈利预测:考虑到本轮船舶行业周期还在上行早期阶段,存量船队老龄化程度仍在高位,绿色船型发展趋势确定,在不考虑重组交易的情况下,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26.59/925.07/1,013.80亿元,yoy+10.5%/11.9%/9.6%,分别实现净利润38.42/75.41/95.01亿元,yoy+29.9%/96.3%/26.0%,对应PE分别为38.2/19.5/15.5X。 投资评级:首次覆盖,给予“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全球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红海航道危机得到缓解,运距下滑导致船队需求下降;全球新造船价格水平维持历史高位,可能导致船东购船意愿减弱;新造船市场新接订单水平具有脉冲性,存在短期间内冲高或下降的可能性;运价被部分市场人士视为新造船订单的前瞻性指标,若出现大幅波动将给订单和市场情绪造成影响;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重组流程仍在进行中,存在重组进程不及预期的可能性
2024-12-23 东吴证券 周尔双,...买入中国船舶(6001...
中国船舶(600150) 投资要点 船舶行业大周期已至,看好量利齐升的中国造船产业链 由于船舶寿命二十年以上,且生产、扩产周期长,造船业以十年为维度周期波动。本轮船周期启动自2021年,当前仍维持较高景气度。根据Clarkson,2024年1-11月全球新造船订单6033万CGT,同比增长36%,较过去十年同期平均水平增长37%,船价位于历史峰值99%点位。综合供需两侧,我们判断本轮景气上行可持续至2030年:需求侧,船舶更新替换和环保转型为核心驱动力,供给侧,与上轮周期相比弹性大幅削弱,船厂产能扩张更为谨慎,本轮上行周期持续时间更长。我国船舶制造业份额已提升至全球第一,按载重吨,2023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签订单量占全球比重50%、67%。现代造船业为资金、技术、人力密集型产业,由于我国的产业链完整度、原材料成本和汇率等比较优势短中期难以超越,本轮周期将最为受益。 中国船舶:全球造船龙头,受益周期上行+优质资产注入 中国船舶集团为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2023年船舶建造量占全球份额19%。中国船舶是中国船舶集团核心军民品主业上市公司,定位为集团旗下的船舶总装上市平台,经历数轮资产注入、重组整合,目前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造船企业。目前,中国船舶控股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广船国际、中船澄西四大船厂,业务分造船(军、民)、修船、海工和机电设备四个板块。造船为重资产行业,周期下行时期成本负担沉重。尽管2021年起船厂的订单量价开始修复,公司业绩释放2023年才开始,且盈利空间仍将持续扩大:2021-2022年受到疫情、大宗商品涨价、汇率波动等影响,公司继续对在手订单计提减值损失。2023年起公司轻装上阵,迎来盈利拐点。2024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62亿元,同比增长13%,扣非归母净利润20亿元,同比增长560%,销售毛/净利率分别为9%/4%,较上一轮周期高点25%/15%仍有修复空间。 拟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中船系船舶总装上市平台实力再增强 公司业绩变化显著受到造船周期波动和集团资产注入影响。1998年上市以来,中国船舶的业绩走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1998-2006年:公司作为沪东重机上市,主要生产船用中低速柴油机。(2)2007-2019年:2007年,外高桥造船和中船澄西注入,沪东重机改名中国船舶,营收由十亿量级增至百亿。2009年起,全球新船需求急剧萎缩,船价下跌,减值计提增加,2012-2015年公司盈利不足1亿。(3)2020-2024年:2020年中国船舶吸收了中船集团旗下江南造船厂、广船国际等造船总装资产,营收体量再翻倍。同时,中国船舶逐步将沪东重机资产置出。2024年9月,中国船舶发布公告,拟以发行A股的形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重组后,中国船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上市造船企业。我们看好周期上行期,南北船重组后行业竞争格局优化,协同效应增强,经营质量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79/108亿元(暂不考虑吸收合并中国重工带来的增厚),当前市值对应PE为41/21/15倍。考虑到船舶行业景气度延续,公司高毛利订单将兑现业绩,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汇率波动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等
高管姓名 职务 年薪(万元) 持股数(万股) 简历
盛纪纲董事长,法定代... -- -- 点击浏览
盛纪纲,曾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船舶海工部主任,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现任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施卫东总经理,董事 88.03 -- 点击浏览
施卫东,曾任江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主任、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中船海洋与防务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中船上海船舶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瑞舟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上海卢浦大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现任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陶健副总经理,董事... 86.15 -- 点击浏览
陶健,曾任中国船舶工业贸易公司副总经理,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海工部副主任;现任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董事、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中船澄西扬州船舶有限公司董事、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董事。
柯王俊董事 -- -- 点击浏览
柯王俊,曾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发展计划部副主任、办公厅副主任(主持工作)、办公厅主任、军工部主任,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军工部第一主任、主任;现任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王琦董事 92.09 -- 点击浏览
王琦,曾任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总经理助理、海洋工程部部长、副总经理,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海工部副主任,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江南长兴造船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董事长。现任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王永良董事 -- -- 点击浏览
王永良,曾任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江南长兴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船舶海工部主任,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船舶海工部第二主任(主持工作)、主任;现任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经济运行部(供应链管理部)主任,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鸥董事 212.53 -- 点击浏览
林鸥,曾任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党委书记;现任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上海海洋装备前瞻技术研究院理事,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陆子友董事 107.6 -- 点击浏览
陆子友,曾任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船澄西船舶(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现任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船澄西扬州船舶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王瑛独立董事 20 -- 点击浏览
王瑛:女,1973年5月生,中共党员,法学博士。2005年7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2009年7月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曾任湖北省仙桃市建设银行员工、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国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第七大道控股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北京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中国旅游集团中免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高名湘独立董事 20 -- 点击浏览
高名湘:男,汉族,1952年7月生,1968年10月参加工作,天津财经学院会计专业毕业,大专学历,高级审计师。历任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兼总会计师),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外部董事,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外部董事,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2022年4月至今任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公告日期 交易标的 交易金额(万元) 最新进展
2024-09-19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11515027.84董事会预案
2025-01-08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11515027.84实施中
2025-02-19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11515027.84股东大会通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