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7 | 天风证券 | 陈金海 | 中性 | 维持 | 短期成本略有扰动,静待长期盈利释放 | 查看详情 |
广深铁路(601333)
华南铁路客运龙头,收入稳健增长
广深铁路主要经营铁路客货运输业务、过港直通车业务,同时还受委托为武广铁路、广深港铁路等国内其他铁路公司提供铁路运营服务。2014-19年,随着路网清算及其他运输服务规模的扩大,其收入占比趋势提升明显,已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助推营业收入稳健增长。2023年,客运业务以及路网清算业务贡献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分别占营业总收入的40.95%、46.17%。
成本小幅波动,略有拖累短期业绩
2024Q1-3,实现营收200.3亿元,同比增加4.4%,归母净利润12.09亿元,同比增加18.7%,扣非归母净利润11.94亿元,同比增加19.5%。2024Q3,广深铁路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5%,营业成本同比增加5.5%,成本增长幅度大于收入增长幅度,或与广深铁路持续推进高铁开行列次增加有关,导致高铁设备租赁及服务费等成本同比大幅提高。
客运产品提质增效,期待高铁转型释放盈利弹性
长途客运产品提质增效,随着赣深高铁投入运营并与公司广深城际接通,华中地区、长三角与珠三角的铁路交通网络进一步优化,公司新增赣深铁路方向长途列车,长途车人均票价与收入实现快速增长。票价端,广深铁路不断丰富自身跨线动车布局,有望享受我国动车高铁票价的市场化改革红利。未来,公司坐拥广深城际线路的运营,其为途经广州市中心铁路站
广州东的主要轨道线路,远期广州东站高铁为主的定位也或将进一步带动公司的铁路运营服务全面步入高铁领域,公司盈利水平有望提升。调整盈利预测
考虑到高铁转型期,或出现收益端爬坡、成本端扰动,下调2024年预测归母净利润至13.86亿元(原预测16.83亿元),下调2025年预测归母净利润至15.31亿元(原预测19.28亿元),引入2026年预测归母净利润16.39亿元,维持“持有”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风险;政策法规风险;新增线路分流影响;自营线路客运量不及预期;股价异动风险。 |
2024-08-29 | 华福证券 | 陈照林 | 买入 | 维持 | 业绩兑现亮眼,直通车具备弹性 | 查看详情 |
广深铁路(601333)
投资要点:
事件:
广深铁路发布2024半年报。2024H1公司实现营收129.2亿元,同比+4.4%;归母净利润9.1亿元,同比+34.7%。其中,24Q2实现营收63.2亿元,同比+1.4%;归母净利润3.7亿元,同比+34.1%。
24H1归母净利润提升显著,高基数下24H2业绩预计环比走弱24H1公司总营收129.2亿元,同比+4.4%,其中:1)客运业务收入54.6亿元,同比+2.7%,占总营收比42%。2)路网清算业务收入60.3亿元,同比+9.7%,占总营收比47%。3)货运业务收入7.9亿元,同比-15.1%,占总营收比6%。
成本费用管控良好下(营业成本同比+1.5%,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同比分别-0.1pp/-0.1pp),24H1公司归母净利润9.1亿元,同比
34.7%,归母净利率7.1%,同比+1.6pp。
边际来看,24年暑运(7.1-8.20)广铁日均发送旅客同比+2.3%,日均开行旅客列车同比+7.8%。高基数下增速收窄,我们预计24H2业绩增速环比走弱。
直通车表现亮眼,增开有BIGPICTURE的确定性
客运业务中,直通车表现亮眼,24H1直通车实现收入10.5亿元,同比+99.7%,占客运业务收入19%,同比+9pp。业绩表现基本符合我华福证券们对班次/总流量的高频跟踪,在成本端确实有黑盒属性的背景下,业绩有兑现、业绩的可追踪性有提升。
对比大盘数据,24H1铁路累计客运量21.0亿人,同比+18.4%,大盘基本面强劲。广深担当约1/3的西九龙直通车业务增速远超大盘增速,仍在红利释放期,我们强调直通车的增开有BIGPICTURE的确定性。24年6月15日调图后,公司担当的长短途直通车分别增加至15/29对(周末为16/29对),而19年长短途一共10对,我们认为香港与内地网络加密不会停滞。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可比核心标的京沪高铁估值持续提升,弱市场环境下兼顾价值和成长的垄断资产的定价回归。我们认为广深铁路处于转型关键时刻、直通车具备弹性、广州站及广州东站高铁化改造在即,略调整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14.6/15.9/16.5亿元(前值为14.6/15.9/16.5亿元)。同时参考公司历史PB(除疫情期间影响),我们给予24年1.1PB,对应目标价4.22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担当车次不及预期;新建线路分流;高铁站改造不及预期 |
2024-07-16 | 华福证券 | 陈照林 | 买入 | 首次 | 广铁核心枢纽的价值重构 | 查看详情 |
广深铁路(601333)
投资要点:
收入稳步增长, 盈利水平提升可期客运和路网清算业务为公司主营业务, 合计收入占比超 8 成。 19年前公司营收稳步增长, 20-22 年受疫情和直通车停运影响显著下滑。23 年公司实现营收 261.9 亿元, 同比+31.3%, 远超疫情前水平; 其中客运收入 107.3 亿元, 同比+60.5%。
12 年起广深港高铁开通, 分流使得公司毛利率下降; 疫情叠加 19年香港“修例” 事件影响, 20-22 年毛利率为负。 23-24Q1 毛利率分别回升至 6.3%、 12.2%; 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153.0%、 35.0%。 未来随着直通车和跨线列车的不断开通, 公司盈利水平有望持续提升。
增开跨线动车+担当香港直通车, 盈利拐点在即
近几年, 公司积极增开新的跨线列车和长途车, 跨线列车可以吸收途经站点客流, 并有助于提升平均票价。 2024 年 6 月 15 日调图后,公司担当城际列车 80 对, 其中广州( 东) 至深圳城际列车 70 对、 广州东至潮汕跨线动车组 9 对、 深圳至怀集跨线动车组 1 对。2023 年直通车恢复运营后, 对公司盈利贡献显著, 最新调图后,班次和价格均有所上调。 公司担当的长短途高铁分别增加至 15/29 对,香港与内地网络加密或成发展方向, 提升直通车盈利增长空间。
广州及广州东站改造在即, 全面接入高铁
近年来, 两站改造文件频发, 广州东站预计先进行改扩建。 2023年 12 月 26 日, 广州白云站已正式投入运营, 将承接接广州站和广州东站的全部普速客车, 是广州站和广州东站未来更新改造的前置条件。从普客线路资产运营向高铁业务转型, 可以通过拥有高铁资产或将现有线路与高铁线路互联互通两种方式实现。 目前公司暂未拥有高铁资产, 随着铁路建设和两站改造, 公司线路与其他高铁线路将实现更为紧密的互联, 全面接入高铁网络, 从而持续增厚公司业绩。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4-2026 年收入增速分别为 11.8%、 4.4%、 3.2%,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 38.0%、 8.6%、 4.0%, 对应 EPS 分别为 0.21 元、0.22 元、 0.23 元。 参考可比公司大秦铁路、 京沪高铁, 2024 年平均 PB为 1.1。 我们认为广深铁路处于转型关键时刻, 公司积极增开跨线列车、香港直通车升级为高铁、 广州站及广州东站高铁化改造在即, 即将全面进入高铁网络, 增厚利润空间可观。 同时参考公司历史 PB( 除疫情期间影响) , 我们给予 24 年 1.1 PB, 对应目标价 4.22 元,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
担当车次不及预期; 新建线路分流; 高铁站改造不及预期 |
2023-09-17 | 浙商证券 | 李丹 | 增持 | 首次 | 广深铁路深度报告:有望全面迈入高铁运营领域,华南铁路龙头迎来价值重估 | 查看详情 |
广深铁路(601333)
投资要点
华南铁路龙头,客货业务兼备,2020年前业绩整体较稳健
广深铁路是国内第一家铁路股份制企业,公司路产为坪石-广州-深圳段铁路,业务按收入分为广深城际(C字头)、香港直通车、长途车(2020年前以绿皮车为主)和货运业务,2014-2019年营收CAGR为7.4%。
我国高铁建设方兴未艾
近年来我国铁路投资迅速提升,其中2004-2014十年CAGR为24.5%,随后每年基本维持在约8000亿元的水平。在“八纵八横”铁路网建设规划下,我们认为,未来铁路投资额将维持高位。高额投资带来高铁里程占比迅速提升,主要替代普通铁路和公路出行。截至2022年,高铁里程占比27%。根据规划,目标到2025/2035年高铁里程占比分别达到30%/35%。
未来利润增量来源:公司有望全面迈入高铁运营领域,业绩想象空间巨大
2021年末:赣深高铁接入广深城际,公司开始进军高铁运营
公司可担当非自身线路车次,赣深高铁于2021年末通车,并与公司广深城际线路实现互联互通,公司增开了部分广州东站、深圳站始发赣深铁路方向的跨线动车组列车,开始进军高铁运营领域,客流结构得到优化、客票和收入大幅提升。
2023年初:过港直通车改为高铁动车,同时公司增开多对过港高铁
过港直通车业务曾在2021-2022年期间暂停运营,2023年起直通车业务改为高铁动车组列车、线路改为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同时,公司增开多对开往香港的高铁列车,根据我们的统计,截至9月15日,公司每日担当约17对全国各地至香港西九龙的高铁。在公司整体客流未恢复的情况下,驱动公司23H1业绩快速恢复,营收同比19H1增长22%,实现归母净利润6.77亿元。
2023年底:广汕铁路开通在即,公司有望获得往潮汕、厦门方向高铁承运资格广汕高铁即将在2023年底开通,同时随着新塘站与广州东站的联络线建成,广汕高铁未来将与广深城际在新塘站实现联通,公司也有望获得部分从广州东发往潮汕、厦门方向高铁的承运人资格,有望带来可观业绩增量。
2027年:广州和广州东站或改建成高铁站,公司有望全面迈入高铁运营领域目前广州市仅广州南一座高铁站,且离市中心较远,根据广东省“十四五”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广州站和广州东站或改建为高铁站、同时广州站将与广州南站建立联络线,未来全国开往广州市的高铁有望进入广州站/广州东站,意味着公司有望获得开往全国各地的长距离高铁的承运人资格,业绩想象空间巨大。
我们测算,公司每新增5对广汕/赣深高铁方向担当高铁,年化业绩分别增厚2.0/2.6亿元;由广州/广州东向全国增开10对公司担当高铁,年化业绩将增厚6.1亿元。(暂不考虑新开高铁线对原有线路的分流影响,详细假设与测算过程请见正文)
盈利预测与估值
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12.4、13.9、15.2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17、0.20、0.21元,公司当前股价分别对应2023-2025年16.86、15.08、13.75xPE,0.79、0.75、0.71xPB。过去公司主要经营城际列车和绿皮车,未来随着赣深高铁和广汕高铁接入,以及广州站和广州东站或改建为高铁站,公司有望完全进入高铁运营领域,带来业绩、估值双升,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新开通高铁车次数量不及预期、其他高铁线路分流等。 |
2023-06-20 | 天风证券 | 徐君,陈金海 | 中性 | 首次 | 客运产品提质增效,公司有望全面步入高铁运营时代 | 查看详情 |
广深铁路(601333)
广深铁路:华南铁路客运龙头
公司主要经营铁路客货运输业务、过港直通车业务,同时还受委托为武广铁路、广深港铁路等国内其他铁路公司提供铁路运营服务。公司独立经营的深圳-广州-坪石铁路,营业里程481.2公里,纵向贯通广东省全境,其中广坪段为中国铁路南北大动脉——京广线南段;广深段是中国内陆通往香港的两条铁路通道之一,是中国铁路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运业务:长途客运产品提质增效,增大动车布局有望享票改红利
1)长途车方面,随着21年末赣深高铁投入运营并与公司广深城际接通,华中地区、长三角与珠三角的铁路交通网络进一步优化,公司新增赣深铁路方向长途列车,长途车人均票价与收入实现快速增长。2)城际列车方面,广深港高速铁路对于公司广深城际的分流影响已逐步平稳;19年底投入运营的穗深城际与广深城际线路覆盖区域有所不同,两条线路的重合度不高;同时广深城际时刻优化进一步增强自身竞争力,我们认为穗深城际的分流效应有限。3)直通车:23年,广九直通车恢复运营,并升级为高铁形式运营,旅客乘坐舒适度提升,运营时长缩短,始发站广州东靠近市中心,直通车业务有望实现内生增长。4)票价端,广深本线列车采取特殊票价政策,票价一直具备较大的弹性空间,但是因为外部竞争的存在,我们认为其提价可能性较小;公司普通长途客运列车的提价又受制于普客票价机制;但另一方面,公司不断丰富自身跨线动车布局,有望享受我国动车高铁票价的市场化改革红利。
铁路网络连通性提升,公司有望全面步入高铁运营时代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铁路网络的完善,公司自2011年起陆续新增为广深港铁路、广珠铁路等提供铁路运营及其他服务,公司铁路运营及其他服务收入保持高速增长。随着穗深城际、赣深铁路与公司广深铁路的接通,公司铁路运营服务工作量有望持续提升,并新增高铁运营服务。展望未来,公司坐拥广深城际线路的运营,其为途经广州市中心铁路站——广州东的主要轨道线路,远期广州东站高铁为主的定位也或将进一步带动公司的铁路运营服务全面步入高铁领域,公司整体盈利水平有望提振。
首次覆盖,给予“持有”评级
我们预计2023-2025年广深铁路收入分别为267.89/290.27/304.76亿元,同比增长34%/8%/5%;归母净利润13.89/16.83/19.28亿元,同比扭亏为盈/+21%/+15%;对应EPS分别为0.20、0.24、0.27元/股,PE分别为20.65x、17.05x、14.88x。参考可比公司估值,给予公司23年22倍的PE,对应目标价为4.31元/股。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风险;政策法规风险;政策法规风险;新增线路分流影响;自营线路客运量不及预期;股价异动风险。 |
2022-09-02 | 国信证券 | 姜明,曾凡喆 | 增持 | 维持 | 大湾区铁路龙头,静待客流复苏 | 查看详情 |
广深铁路(601333)
核心观点
公司是大湾区铁路运输龙头。公司主要经营铁路客货运输业务及与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合作经营过港直通车旅客列车运输业务,并为国内其他铁路公司提供铁路运营服务。公司独立经营深圳—广州—坪石铁路,营业里程481.2公里,纵向贯通广东省全境。因疫情对公司客运板块冲击较大,2020-2021年公司营收受到显著影响,业绩录得亏损。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202.1亿,同比增长23.6%,实现归母净利润-9.73亿,亏损同比亏大74.4%,扣非归母净利润-10.6亿,亏损同比减少25.6%,2022年上半年预亏6-8亿。
客运业务占主导地位,期待客流复苏及土地资源变现。公司以客运为核心立足点,货运、其他运输业务协同增长,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中客运、货运、其他运输业务占比分别为30.5%、10.1%、53.5%。广深铁路历史运营路产稳定,粤港澳腹地客源充足,且根据粤港澳大湾区铁路十四五规划,在建线路及近期规划线路对广深城际列车的影响或相对较小,因此我们认为在疫情消退后,广深城际列车客流有望显著回升。此外,2018年年公司与广州土地开发中心等机构签署《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储补偿协议》,公司交储3.71万平米的广州东石牌旧货场土地使用权,最终于2020年获得补偿净收益11.9亿,土地增值收益大。2006年公司上市之时,公司土地使用权合计125宗,总面积1181万㎡,其中货场、堆站、仓库土地面积分别为179.3万㎡、27.5万㎡、6.5万㎡,期待公司盘活土地资产,提振公司业绩。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当前业绩因疫情影响处于阶段性底部,且公司核心路产周边近期无可显著分流的线路投入运营,疫情消退后客流有望显著复苏,拉动公司业绩显著修复。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02.7亿、246.0亿、272.8亿,同比分别增长0.3%、21.4%、10.9%,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5亿、3.3亿、8.8亿。按照2024年EPS的18倍PE估值,我们认为公司合理股价应该在2.22元左右,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估值的风险,盈利预测的风险,经营风险,周边路产分流风险,政策风险,安全事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