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6 | 太平洋 | 程志峰 | 增持 | 维持 | 中创物流,2023年报点评,稳中求进,加快“上新” | 查看详情 |
中创物流(603967)
事件
近期,中创物流发布2023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总收入73.99亿,同比去年减少-37.61%;归母净利2.4亿,同比去年下滑-1.51%;公司每股收益0.69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81%;以23年末总股本为基数,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5元(含税);按照3月30日披露日收盘价计算,股息率5.54%。
公司发布2024年Q1季报,实现营业总收入23.79亿,比去年同期增加49.5%;归母净利0.63亿,同比增加+17.6%。
点评
公司成立于2006年,与马士基、达飞轮船、长荣海运、中远海运等大型班轮公司均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也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海尔电器、山东电力、沃尔沃配件、金风科技、远景能源等众多知名客户保持了良好的业务往来。
公司以大货运为龙头,业务覆盖进出口物流链的各个环节,在国内主要港口以及重要的内陆城市布局网络,并逐步向国际延伸。
跨境集装箱,营收65.7亿,同比下降42%,主要是集运价格下跌影响;营收贡献占比88.8%,利润贡献占比80%。
新能源工程,营收7.5亿,同比上升64.6%;营收贡献占比10.1%,利润贡献占比15%。
智慧冷链,营收同比上升20%,营收贡献占比0.76%,利润贡献占比2.7%。
公司经营计划,一手加强传统业务“稳”基础,这是公司核心业务的压舱石;另一手加快海外布局,物流出海。目前,公司在海外发展已取得一定优势,下一步基于印尼海外转运业务的经验,捕捉东南亚、非洲地区和中东的业务机会,拟与国内大企业、大集团深度绑定,携手出海,继续投入车、船等物流核心资产。
投资评级
公司核心货代和物流业务稳健,叠加出海战略进一步明确,我们看好未来的发展,建议关注,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外贸不及预期;人工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汇率波动风险。 |
2024-05-16 | 天风证券 | 陈金海 | 买入 | 维持 | 集运业务边际改善,海外物流成长可期 | 查看详情 |
中创物流(603967)
公司23年继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逐步提升直客、大客户、GLOBAL客户业务量占比,新签中远海运等船东堆场协议。公司货代、场站、海运等传统业务操作量、运输量同比均有不同幅度增长。其中,公司23年货运代理箱量为174.12万TEU,同比增长28.78%。
23年,公司通过组合业务功能、延长物流链条增加客户粘性,单箱收益得以提升。场站业务中,除了传统的堆存和仓储功能外,件杂货港口分拨、铁路接卸等功能陆续开始经营,有效增加板块整体收益。23年公司营业收入受集运运价干扰同比下滑37.61%,归母净利润仅下滑1.51%至2.40亿元。
2024年,外贸复苏,集装箱物流主业有望边际改善
需求侧来看,2023年下半年以来,东亚部分地区出口增速回升,2024年初加速增长,中国重点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速也波动上行。外贸复苏的背后是欧美进口、零售增速回升。供给侧来看,红海事件影响延续叠加近期需求回暖,多家集运公司宣布欧洲、地中海航线自5月起陆续上调运价,近两周欧美航线运价环比明显上涨,5月10日上海-欧洲、上海-美西航线周度运价分别环比上涨24.7%、22.0%。我们认为地缘政治干扰及需求边际改善或支撑短期集运运价坚挺,集装箱物流业务作为公司的基本盘有望边际改善,24Q1公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49.50%、17.60%。
跟随矿企出海,加大海外布局,海外物流业务成长空间可期
21年布局印尼煤炭/矿石过驳业务以来,公司已在印尼陆续投入4条散货过驳船,过驳量稳步增长。2023年,公司印尼散货资源过驳业务完成铝矾土及煤炭过驳量828.92万吨,同比增长166%。2024年,公司拟继续增加投入,再购置2条过驳船增强过驳运力,3条甲板驳船承接铁矿石/煤炭的内河至海上泊位段运输,延长资源转运物流服务链,增加整体收益。新增船舶将于2024年上半年陆续投产,这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印尼的市场竞争力。展望来看,公司将以现有印尼海外转运业务的经验和管理基础为抓手,捕捉东南亚、非洲地区和中东的业务机会,与国内大企业、大集团深度绑定,携手出海,继续投入车、船等物流核心资产,重点围绕资源转运物流和为国内企业海外项目提供搬迁建设、原材料和产成品运输等综合配套的物流服务。
深耕项目大件物流,持续拓客,新能源工程物流有望高速增长
新能源工程物流上,公司聚焦运输难度大、技术壁垒高的物流项目,发挥“车、船、码头一体化”的竞争优势,23年中标巴斯夫、万华化学等行业龙头企业运输项目,23年新能源工程物流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4.58%。24年公司持续聚焦石化、核电、海上风电等重点领域,新能源工程物流业务有望凭借丰富大件物流经验与优质客户保持高速增长。
提升分红,重视股东回报,价值有支撑
2023年,公司现金分红1.73亿元,分红比例72%,近三年分红比例稳步提升。参照我们24年的盈利预测、23年分红比例,公司目前股息率约6.2%(截至5月15日),价值有较强支撑。
投资建议:维持“买入”评级。基于23年集运需求不振运价下行,冷链竞争加剧,我们下调24年盈利预测,引入25-26年预测,预计24-2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2.84、3.25、3.80亿元(24年前值3.89亿元),对应PE分别为12x、11x、9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恢复不及预期,集运运价大幅下跌,人工成本上升 |
2023-05-29 | 太平洋 | 程志峰 | 增持 | 首次 | 中创物流22年报及23Q1季报点评,一体两翼,打开新局 | 查看详情 |
中创物流(603967)
事件
中创物流披露2022年年报。报告期内,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18.6亿元,同比-4.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4亿元,同比+17.3%;公司拟按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4.5元(含税)。
2023年Q1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9亿元,同比-48.5%;实现归母净利润0.5亿元,同比-2.6%。
点评
2022年初,公司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新发展战略:即以跨境集装箱物流为主体,以智慧冷链物流和新能源工程物流为两翼,全力打造新老业务齐头发展的新格局。
>>跨境集装箱板块,为公司的基本盘,22年营收113亿,占公司总营收的95.5%,毛利率3.9%。分拆业务量为:货代箱量135万TEU;船代登轮代理865艘次、舱位代理36万TEU;场站操作量125万TEU;完成沿海支线运输1616航次、运输箱量37万TEU。
>>智慧冷链物流板块:两翼战略之一,22年营收0.5亿,毛利率26.5%。之前无此业务,22年天津和青岛一期冷库陆续投产,后续还有2-3期,还有上海宁波项目。累计在四个口岸港投建智能立体冷库。
>>新能源工程物流板块,两翼战略之一,22年营收4.53亿,毛利率12.1%。之前未单独披露该业务,随着公司22年车船陆续投产,规划打造“车、船、码头”一体化的竞争优势开始显现。
投资评级
在中国外贸增速趋缓的大背景中,公司继续以货代为“一体”龙头,锻长板扬优势,同时拓展“两翼”业务;我们看好公司基于沿海港口谋划的一带一路战略,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外贸下滑超出预期、能源等大件大宗运输需求波动超出预期等。 |
2023-01-12 | 天风证券 | 徐君,陈金海 | 买入 | 首次 | 头部民营货代企业,迎“一体两翼”新发展格局 | 查看详情 |
中创物流(603967)
公司是头部的货代物流民营企业,提出“一体两翼”全新发展格局。
2021年,公司在中国主要的50家货代物流民营企业中排名第三,市场份额5.6%。2022年上半年,公司提出“一体两翼”全新发展战略,跨境集装箱物流为“一体”,智慧冷链物流和新能源工程物流为“两翼”。
集运景气下行,公司做好传统业务稳定发展+积极开拓新业务。
公司围绕货代基础业务拓展场站、船代、沿海运输等业务,为客户提供多功能、长链条、一体化物流服务。一方面,综合服务使得公司与船舶运力企业互为客户、供应商,加深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通过一体化跨境物流服务增厚公司业绩,增强客户粘性。同时,公司拟增加网络规划,提高传统业务货量;积极投身新业务进一步对冲传统行业景气下行风险。
公司积极布局,领跑智慧冷链物流。
我国冷链物流需求保持高速增长,同时行业供给侧基础设施不足,在政策催化下,冷链物流市场有望持续增长。公司先后在天津、青岛、上海、宁波四个国内主要冻品进口口岸投建共计约25万标准货位的智能立体冷库,积极布局冷链业务。公司的冷库可现实无人化的全流程管理,与传统业务联动,实现全程物流链服务,优化客户体验。同时,上海、天津口岸是我国主要的肉类进口口岸,布局地需求可观,有望为公司提供业绩增长点。
聚焦新能源工程物流,乘风电东风。
公司深耕项目大件物流行业,现站在双碳政策的大背景下,重点聚焦国际风电运输、国内海上风电运输、核电工程物流及大型石化工程物流四大领域。未来风电行业有望延续高景气,公司凭借其大件物流端的丰富经验、车船码头一体化的优秀运营能力以及头部优质客户,新能源工程物流业务有望实现高速增长,为公司提供又一业绩增长点。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收入分别为117.59、93.48、91.82亿元;归母净利润为2.52、3.11、3.89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73、0.90、1.12元;对应PE分别为13.12、10.64、8.50x。我们参考可比公司估值、公司过去三年估值中枢,给予公司23年目标PE15x;同时综合绝对估值法,给予公司目标股价为15.71元。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风险;业务区域集中风险;人工成本上升风险;物流信息技术系统研发、安全运作风险;冷库建设不及预期;新增风电装机量大幅下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