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6 | 第一创业 | 郭强 | | | 芯联集成 市场占位优秀的特色芯片代工厂 | 查看详情 |
芯联集成(688469)
核心观点:
1.芯联集成公布了2024年度业绩快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5.1亿元,同比增长22.2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9.7亿元,同比减亏50.5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3.8亿元,同比减亏38.97%。
2.第四季度单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9.6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2.83亿,同比增长52.5%,四季度的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速都高于全年水平。公司公告的业绩增长原因系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下游车载领域、高压工规、和SiC领域的需求都呈现高增长,带来收入和盈利水平持续提升。
3.从盈利能力分析,公司毛利率从2021年-16.4%持续改善,2023年负毛利率降低-6.8%,2024年前三季度负毛利率-0.4%。2024年全年公司毛利率预计转正达到1%,即第四季度毛利率改善为4.6%。作为衡量代工厂盈利能力主要的EBITDA指标,2024年改善为21.4亿,EBITDA/收入指标达到32.9%,同比增长15.52个百分点,达到全球主要代工厂中等偏上水平,也高于华虹半导体的盈利能力。
4.按公司公布的收入结构,车载领域相关芯片代工收入32.53亿元,同比增长约41.02%,占总收入的50%。公司已布局整车约70%的汽车芯片平台数量,以功率芯片及模组、传感类为主。高端消费领域,主要提供麦克风、惯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微镜、滤波器、VCSEL等工艺代工平台,是智能驾驶、低空无人机和机器人主要的硬件增长方向。2024年消费领域收入19.2亿元,同比增长66%,占总收入的50%。SiC代工业务实现收入10.16亿元,已是国内最大的代工平台。
5.2月份长安汽车、比亚迪发布会宣布的2025年10万以上车型普及智能驾驶,3月份吉利汽车也将召开智能驾驶发布会普及智能辅助驾驶,特斯拉也透露其全功能的FSD将很快入华。高速和城区内辅助驾驶的普及将对新能源车的渗透率、2025年的销量增长,以及下游的智能硬件带来较好的投资机会。同时公司的传感器代工平台,高压工规代工平台也是无人机、机器人所需能源和传感器模块硬件的主要受益者,因此公司下游需求长期看好。
风险提示:
上述观点主要根据过去数据分析得出,可能因为后续产能达产情况不如预期,或下游需求变动,而出现最终结果与分析预测结论相背离的情况。 |
2024-06-25 | 东方财富证券 | 周旭辉 | 增持 | 首次 | 动态点评:并购芯联越州,扩大硅基产能和强化SiC竞争力 | 查看详情 |
芯联集成(688469)
【事项】
2024年6月22日,芯联集成发布并购预告,计划通过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收购子公司芯联越州剩余72.33%股权。交易完成后,芯联越州将成为芯联集成全资子公司。本次交易对方为滨海芯兴等15名交易对方,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发行价格为4.04元/股,具体交易价格尚未确定,股份锁定期为12个月。
交易标的芯联越州业务发展快速,布局碳化硅。芯联越州是上市公司二期项目的实施主体,布局约7万片/月硅基产能,此外,还前瞻性战略布局了SiC MOSFET、VCSEL(GaAs)以及功率驱动(高压模拟IC)等更高技术平台的产能和业务。芯联越州在SiC MOSFET取得了显著突破,2023年国内出货量第一,其产能至2023年末已达到5千片/月,2024年预计将达到10千片/月,并帮助公司获得多家头部新能源车企长期战略合作协议。芯联越州的车规级BCD工艺平台以高压、高功率、高密度的技术优势,满足了智能化和AI时代汽车与高端工控领域的特殊需求,在国内具有稀缺性。
【评论】
增强主营业务实力,优化资源协同。本次交易将加强上市公司对芯联越州的控制,推动碳化硅、高压模拟IC等业务发展,同时通过整合一期10万片和二期7万片8英寸硅基产能的一体化管理,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此次交易不影响上市公司控制权。目前芯联越州处于产能利用率有待提升及高折旧、高研发投入导致的亏损状态,但预计通过业务增长和产品优化将提升其盈利能力,成为上市公司重要盈利来源。
“科创板八条”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并购整合。2024年6月1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科创板深改八条措施,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着眼于增强持续经营能力,收购优质未盈利“硬科技”企业。芯联集成是在该政策发布后首批公告并购预案的公司。
【投资建议】
芯联集成此次公告并购芯联越州预案,符合证监会对科创板深化改革的指导方向。如果成功并购,将有望加强公司在碳化硅和高压模拟IC等先进领域的竞争力,同时有助于公司整合资源,产生协同效应,增强长期发展潜力。因此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5/2026年收入分别为67.67/82.17/99.6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61/-7.39/1.03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18/-0.10/0.01元,对应PB分别为2.50/2.68/2.65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本次交易可能被暂停、中止或者取消的风险;
行业政策风险;
交易标的短期内无法盈利的风险;
技术研发迭代风险。 |
2024-03-29 | 东吴证券 | 马天翼,鲍娴颖,李璐彤 | 买入 | 维持 | 23年报点评:新能源景气度拖累增长,长期看好SiC、模拟IC放量 | 查看详情 |
芯联集成-U(688469)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报
23全年业绩略低于预期,大额折旧及研发投入影响利润表现。23全年,公司实现营收53.2亿元,YoY+16%,归母净利润-19.6亿元,YoY-80%;23Q4,公司实现营收14.9亿元,YoY+3%,归母净利润-6.0亿元,YoY-173%。23H2新能源市场景气度不佳导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略低于预期,同时由于SiC产线、12英寸硅基晶圆产线、模组产线尚处于产能爬坡期,公司研发投入、固定资产折旧金额较高影响利润表现。
新能源市场下行拖累硅基业务增长,长期看好模组封装、模拟IC放量。23全年车载、工控领域合计贡献公司76%主营业务收入,23年下半年新能源市场经历库存调整,导致公司23H2车载、工控领域营收同比+28%、-1%(23H1营收同比+511%、+72%)。但受益于公司车规产品覆盖绝大部分新能源汽车终端客户、工控产品覆盖超八成风光储终端客户的优势客户卡位,公司23年8英寸晶圆代工产线年均产能利用率仍超80%;并已完成12英寸月产1万片的设计产能建设,IGBT、SJ、HVIC、BCD等各平台均已进入规模量产阶段、处于产量爬坡中。23年8英寸硅基晶圆代工、12英寸硅基晶圆代工、模组封装分别实现营收40.5、0.5、3.9亿元,长期我们仍看好公司模组封装、模拟IC业务放量。
SiC MOS国内出货第一,24年碳化硅业务营收有望超10亿元。截至23年底,公司6英寸SiC MOS产线已实现月产5000片以上,产品质量、良率、成本等指标均在全球第一梯队,24年计划建成国内首条8英寸SiC MOS实验线,SiC合作伙伴已陆续覆盖理想、蔚来、小鹏等主流新能源车企,产能、客户双效并举有望带动公司24年碳化硅业务营收超10亿元,坐稳国产SiC器件龙头地位。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新能源市场景气度下行拖累公司增长,长期看好其SiC、模拟IC业务放量。基于此,我们下调对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24-26年营业收入为64.1/77.7/98.0亿元(前次24-25年预测值为72.5/97.6亿元),当前市值对应PS分别为5.3/4.4/3.5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产能、产量提升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公司业绩持续亏损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
2023-11-08 | 东吴证券 | 马天翼,鲍娴颖,李璐彤 | 买入 | 首次 | 国产车规级代工龙头,扩产碳化硅、功率IC打开长期空间 | 查看详情 |
中芯集成(688469)
专注于功率、MEMS和射频领域,提供一站式系统代工服务。公司聚焦功率器件、MEMS、射频三大产品方向,提供从设计服务、晶圆制造、模组封装、应用验证到可靠性测试的一站式系统代工服务,产品覆盖新能源汽车、风光储、高端消费等应用领域。业绩方面,产品结构持续优化,23H1车载领域营收占比达52%,同比+511%,已覆盖超过90%的新能源汽车终端客户,风光储等工控领域营收占比达30%,同比+72%,从而拉动公司整体营收快速增长。
功率:IGBT稼动率维持高位,拓展碳化硅、功率IC打开长期空间。截至23年中报,公司IGBT、MOS产能分别达到8万片/月、6.5万片/月,应用于车载、工控领域的IGBT产能利用率超过95%。拓展碳化硅、功率IC打开长期空间,碳化硅方面,公司已建成2千片/月车载主驱逆变大功率模组中使用的车规级SiCMOS产能,23H1位列SiC MOSFET中国出货量第一,未来将持续扩大量产规模;功率IC方面,公司IPO募投项目“中芯绍兴三期12英寸特色工艺晶圆制造中试线项目”拟建设月产1万片的12英寸特色工艺晶圆制造中试线,以满足IGBT、MOSFET以及HVIC(BCD)的生产需求。
MEMS:持续加码研发,高性能滤波器、车载MEMS产品进展迅速。公司MEMS业务由麦克风传感器贡献主要营收,同时高性能滤波器、惯性传感器等产品在近年营收增长迅速。车载MEMS产品方面,23H1车载惯性导航在高精度的陀螺和高可靠性的加速器上均已取得突破,车载压力传感器有显著成长,同时主攻激光雷达方向的光源及扫描部件等,是国内唯一一家批量出货激光雷达用光源芯片工厂。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是国产车规级代工龙头,扩产碳化硅、功率IC打开长期成长空间。基于此,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为53.87/72.48/97.63亿元,当前市值对应PS分别为7.0/5.2/3.9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产能、产量提升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
2023-10-30 | 中邮证券 | 吴文吉 | 买入 | 首次 | 专注MEMS、功率器件等代工,打造特色工艺“芯”时代 | 查看详情 |
中芯集成(688469)
MEMS、功率器件代工龙头,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公司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功率、传感和传输应用领域,提供模拟芯片及模块封装的代工服务。公司以晶圆代工为起点,向下延伸到模组封装,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一站式代工解决方案。MEMS和功率器件的制造所需工艺较为特殊,公司研发团队针对基准工艺平台进行深度优化和定制设计,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8寸产能持续满载,募投项目助力扩产。公司拥有一座8英寸晶圆代工厂,可提供MEMS和功率器件等领域的车规级晶圆代工服务,目前应用于车载、工控领域核心芯片的IGBT产能达到8万片/月,其产能利用率超过95%;SiC新建产能2000片/月,产能利用率超过90%。此外公司还拥有MOSFET产能6.5万片/月、MEMS产能1.1万片/月、HVIC产能5000片/月。公司募投项目包括“MEMS和功率器件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生产基地技术改造项目”及“二期晶圆制造项目”两大项目:其中,“MEMS和功率器件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生产基地技术改造项目”投资总额65.64亿元,由公司以自筹资金先行投入并已建设完成,将产能由月产4.25万片扩充至月产10万片晶圆,并提高公司的工艺水平;“二期晶圆制造项目”投资总额110.00亿元,由子公司中芯越州实施,建成一条月产7万片的8英寸晶圆产线,预计23年达产。
下游应用广泛,车载产品进展迅速。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主营收入38.32亿元,同比增长21.26%,从应用领域区分,新能源汽车为主的车载领域产品已完成全面市场布局导入并实现大规模量产,产品应用覆盖汽车主驱和车身控制、BMS、OBC、电源管理和新能源充电,填补了多项国产空缺。2023年上半年车载应用收入占比达51.86%,同比增长510.67%;光伏、风力发电、储能、服务器电源、充电桩、智能电网、服务器等高端工控领域已经实现大批量出货,2023年上半年工控应用收入占比达29.60%,同比增长72.41%;品牌手机、5G通讯、物联网、AR/VR、智能家电等终端产品上广泛使用公司产品,2023年上半年高端消费应用占比达18.54%。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归母净利润-13.4/-9.0/-6.0亿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产品迭代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需求不及预期,产能过剩风险。 |
2023-04-19 | 华金证券 | 李蕙 | | | 新股覆盖研究:中芯集成 | 查看详情 |
中芯集成(688469)
本周五(4月21日)有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中芯集成”询价。
中芯集成(688469):公司主要从事MEMS和功率器件等领域的晶圆代工及封装测试业务。公司2020-2022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39亿元/20.24亿元/46.06亿元,YOY依次为174.00%/173.82%/127.59%,三年营业收入的年复合增速157.51%;实现归母净利润-13.66亿元/-12.36亿元/-10.88亿元,YOY依次为-76.94%/9.54%/11.92%。
投资亮点:1、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特色工艺晶圆代工企业,专注于MEMS及功率器件的制造,是国内最大、技术最先进的MEMS晶圆代工厂。1)公司是国内最大、技术最先进的MEMS晶圆代工厂,据赛迪顾问排名,2020年公司在营收、品牌、生产、产品四个维度的综合排名位列中国大陆MEMS代工厂第一,2022年公司MEMS年销量已超过7.04万片。公司现拥有麦克风传感器、惯性传感器、射频器件、压力传感器四大MEMS工艺平台,同时针对主流应用开发了标准化成套制造工艺,工艺布局较为完整;报告期内公司承担了5项国家重大专项及2项省级科研项目。2)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少数具备车规级IGBT芯片生产能力的晶圆代工企业之一,可提供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控电动系统的750V到1,200V高密度先进IGBT及先进主驱逆变器模组等;报告期内,来自汽车电子的营收占比从2020年的0.05%提升至2022年的23.75%,22Q4的相应收入占比已提升至40%。2、公司由中芯国际及绍兴地方资本联合设立。公司由绍兴市越城区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越城基金)及中芯控股于2018年合资设立,其中越城基金为中芯科技及绍兴地方资本合伙出资;目前越城基金、中芯控股分别拥有公司22.70%、19.57%股份,为公司第一、二大股东。公司在技术、人员两大方面得到中芯国际较好支持,MEMS、功率器件相关的573项专利及31项非专利技术均来自于中芯国际授权,公司董事赵奇、汤天申、刘煊杰、李序武、资深副总经理肖方、副总经理张霞、严飞等管理层均来自中芯国际。3、公司持续扩充产能,两大募投项目均已提前建设并实现量产,预计23年公司8英寸晶圆产能将达到17万片/月。据招股说明书披露,公司募投项目包括“MEMS和功率器件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生产基地技术改造项目”及“二期晶圆制造项目”两大项目;其中,“MEMS和功率器件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生产基地技术改造项目”拟将产能由月产4.25万片扩充至月产10万片晶圆,该项目由公司以自筹资金先行投入并已建设完成;“二期晶圆制造项目”由子公司中芯越州实施,拟建成一条月产7万片的8英寸晶圆产线,该项目已于2022年10月量产,公司预计将于2023年达产。
同行业上市公司对比:根据市场需求、主营业务、产品构成及应用领域的相似性,选取华润微、士兰微、华微电子为可比上市公司。从上述可比公司来看,2022年行业平均收入规模为67.94亿元,可比PE-TTM(算术平均)为54.82X,销售毛利率为28.99%;相较而言,公司的营收规模及销售毛利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风险提示:已经开启询价流程的公司依旧存在因特殊原因无法上市的可能、公司内容主要基于招股书和其他公开资料内容、同行业上市公司选取存在不够准确的风险、内容数据截选可能存在解读偏差等。具体上市公司风险在正文内容中展示。 |